美国就业数据未改变华尔街对美国利率前景预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15:45 世华财讯 | |||||||||
美国6日公布的05年12月就业数据弱于预期,但经济学家认为,这尚不足以改变华尔街对利率前景的预期,他们相信Fed在3月份的会议上会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其上调利率。 综合外电1月9日报道,美国政府公布的2005年12月份就业数据乍看上去表现平平,但经济学家们却从这一数据中发现了一些亮色,这使得他们对美国货币政策的预期仍得以维持。
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6日宣布,12月份美国新增就业人数108,000人,低于预期的215,000人。这种出人意料的严峻形势──考虑到新增劳动力的正常比例,就业人数实际在下降──是两个因素所致。11月份新增就业人数从本已可观的215,000人向上修正至305,000人,12月份的失业率从5%降至4.9%。 经济学家在数据发布后表示,关注重点应是数据的走势,而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良好。瑞银(UBS)驻纽约的经济学家吉姆?奥沙利文(Jim O''Sullivan)表示,数据在两个月内的摇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相互抵消的。由于11月就业数据的修正,确实应该看淡12月份就业恶化的情况。他表示,怀疑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是否会以此作为经济增长放缓的证据。 奥沙利文看待就业数据的这种方式并不鲜见。他所在的瑞银认为2006年Fed只会加息一次。许多人于是猜测Fed将在1月31日的会议上加息。但与瑞银不同的是,人们大多认为Fed在3月底的会议上将再次提高利率。 虽然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但预测者们承认,他们是在一种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下预测货币政策走势的。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05年12月13日的会议后,美国的利率前景本已变得不够明朗,而3日发布的此次会议纪要则令利率前景更加难料。从上述两项事态发展可以看出,央行官员们已转而将利率前景与经济表现挂钩。他们已大体实现了最初的目标,那就是实现利率正常化,将本世纪头几年那种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扭转过来。 这个目标似乎会在1月31日的Fed会议后实现,格林斯潘将在此次会议后卸任。大多数人认为在此次会议上目前4.25%的联邦基金利率将被上调至4.5%。华尔街的大多数人认为Fed会将利率最终锁定在4.75%,不过也有些银行认为,由于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和通货膨胀压力,06年年底前联邦基金利率将上调至5%甚至更高水平。 A.G. Edwards的经济学家帕特里克?费伦(Patrick Fearon)表示,从目前的形势看,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处于中等水平。失业率比较低,但并不是非常低。工资提高得很慢,考虑到这些事实,Fed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停止加息。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就业数据并没有恶化到改变Fed近期政策走向的地步。他们相信Fed在3月份的会议上会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其上调利率。但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们也警告说,政策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在春季会议之前Fed还可以看到两份就业数据报告,这也为Fed届时的政策增添了更多变数。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Fed官员们会有许多机会为市场和公众讲解他们的新年展望。 6日达拉斯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都发表了讲话,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除了再次重申央行战胜通货膨胀的决心外没有过多表态,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凯茜?迈尼汉(Cathy Minehan)似乎在暗示Fed的加息还没有结束。她对记者说,目前的联邦基金利率接近利率区间的底端。 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类似评论。9日,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杰克?盖恩(Jack Guynn)和堪萨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汤姆?赫尼希(Tom Hoenig)会就经济形势发表讲话,接下来是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桑德拉?皮亚纳尔托(Sandra Pianalto)在10日的演讲。11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将就货币政策发表评论。 1月通常是Fed官员忙碌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要对新的一年做出预期。他们的讲话决定着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将如何预测未来的货币政策。06年面临的一个困难是:格林斯潘将在1月底退休,人们再也听不到他那一语定干坤的讲话了。许多人猜想将利率和经济更紧密地挂钩是为了给下届Fed主席──几乎肯定会是现任总统经济顾问的本?伯南克──留下白纸一张,这样他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了。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