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华财讯]社科院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余维彬认为,外汇储备功能的重心已转向增强本币的信心,中国不应放弃高外汇储备战略,但应调整储备构成,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据中国经济时报4月8日报道,“过去的外汇储备是给人用的,现在的外汇储备是给人看的。”社科院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余维彬博士在4月6日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举办
的论坛上一语惊四座。他分析说,随着时代的前进,外汇储备的功能也不再拘泥于传统认为的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平衡汇率。外汇储备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重心放在增强对本币的信心上。而且这一现象不单是发生在我国,也包括其他的发展中国家。
余维彬谈到,传统的国际储备理论是建立在固定汇率制度假设之上的,在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已经发生了变化,外汇储备在90年代以后迅速增加,官方汇率制度向富于弹性的方向转变。我国已经摆脱资金短缺的状况,用资金短缺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外汇储备问题是没有“与时俱进”。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补充说,新一轮金融全球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趋紧密相连,货币危机与货币替代对外汇储备的威胁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从前。影响外汇储备的许多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功能也是在发生变化的。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超过6000亿美元,国内兴起了“外汇堆积会造成收益损失”之说。这还是用80年代传统的老眼光看待新时期的新形势。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并不多,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不应简单地集中于数量上的“多”和“少”,而应当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余维彬认为,按照国际经验,在外汇储备规模较高时,可以调整外汇储备构成,增加高收益的中长期外国证券的权重以获取更高收益率。
余维彬认为,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从传统的“务实”转为了“务虚”。其功能的重心已经不再是用“真金白银”去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平衡汇率,而是转为使居民“保持信心”。国外知名学者Lane和Barke2001年的研究以及Flood和Marin2002年的研究都表明,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都相对落后,在金融全球化大环境中,国家金融体系深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积累金融风险,需要通过外汇储备来增强本币信心。根据200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个发展中国家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有14个国家将其交给机构管理。在资产结构方面,有6个国家将外汇储备投资公司债券,3个国家投资于股票。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外汇储备增值。结合国内外对于外汇储备的研究和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目前的四大功能为:一、通过吸收货币危机、货币替代给融资渠道带来的阻碍,避免外部冲击性。二、支持政府偿还外债和满足外汇使用的需求。三、防止美元、欧元的挤压,增强本币信心。四、应付灾难和突发事件。
从全局来看,除美国和欧盟以外,其他国家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外汇储备都在增加。余维彬指出,我国高外汇储备战略是符合国际储备管理“保持信心”新精神的,以防止某种形式的“货币替代”。并且人民币汇率机制面临弹性化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反复冲击,外汇储备增加可以加强中央银行干预汇率的信心,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高外汇储备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一些困扰,主要是央行的调控操作不畅。由于我国经济通货紧缩,并且在2003年第四季度以后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央行将要承担收缩货币供应的任务。当外汇占款过多、增长过快超出基础货币增长需要时,央行就需要采取冲销操作,但央行在冲销操作上遇到了困难。鉴于目前央行面临的冲销困境,学术界给出了三种解决思路:一、将货币当局的资产证券化。二、用证券化手段降低商业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数量。三、放开居民和企业的用汇要求,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对人民币投放的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高外汇储备战略,而是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
他强调,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外汇储备增长的局面还将延续。因为资本净流入是收支顺差和储备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国际投机资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在国内进进出出,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我国现在稳定的政治环境、廉价而高效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都是国际直接投资者所青睐的。这些因素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应坚定高外汇储备战略的决心,迎接机遇与挑战。
(李建丰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