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华财讯]国研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邓郁松认为,外汇换石油储备在时机的选择上要慎重考虑,规模多大,采取什么形式,如何操作等需要进一步论证研究。
据每日经济新闻3月16日报道,针对国家外管局局长郭树清近日提出的“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以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的建议,相关专家表示,这一做法要慎选时机。
郭树清认为,中国目前大量的外汇储备完全有能力购买石油来做国家的战略储备。他表示,中国即使买进1亿吨石油,也仅用掉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截至2004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6099亿美元。他同时表示,这个建议是他以政协委员名义提出的,不代表官方意见。
郭树清的这一思路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几年前做的一个课题相类似。该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邓郁松几年前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邓郁松表示,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的戴根有曾参与讨论,并对此思路很感兴趣。
邓郁松认为,郭树清再次提出“石油金融”的思路,很有必要,值得重视,但这一做法在时机的选择上要慎重考虑,而且究竟规模多大,采取什么形式,如何操作等等,需要进一步论证研究。
邓郁松表示,在“石油金融”方面,不单是学者的研究,还需要政府、石油公司等方面加强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寻找可行性思路。
而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现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博士表示,三年前,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时曾负责过关于中国石油安全对策的课题,提出过“石油金融”的思路。
该课题组建议,我国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参与外汇组合。一方面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石油金融”的支持实现石油战略储备的廉价建仓。
在陈淮以往的研究中,提的更多的是石油期货的操作思路。“虽然期货储备的安全性低于实物储备,如战时合约无法履行,但和平年代毕竟可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掌握价格的主动性。”陈淮认为,“从我国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看,到2005年左右我国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采取有‘保价’措施的采购规模至少占到石油进口量一半以上时,才能使国民经济运行成本初步摆脱被国际油市频繁地‘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李建丰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