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华财讯]尽管市场对美国经常帐赤字日益扩大的担忧日益增加,但高盛分析师在报告中称,对赤字倍感头痛的市场人士可能并不需要对此过多担心,美国的经常项目前景看起来喜忧参半。
综合外电2月4日报道,由于美联储(Fed)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4日将在伦敦就美国经常帐赤字发表演讲,对美国庞大赤字将进行痛苦调整的担忧可能会很快袭上交易员的
心头。但高盛集团(GoldmanSachs)分析师在稍早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称,对赤字倍感头痛的市场人士可能并不需要对此过多担心。
此前高盛曾多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美国经常帐正在向难以维持的方向发展。高盛认为,美国经常帐赤字有必要在未来几年内(至少)降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3%-3.5%左右的水平。
但高盛在针对1980年以来发达国家对经常项目所做的44次调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国家赤字水平的改善有时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此外,股票市场往往会在赤字调整期间上涨,这与如果海外投资者停止购买美国资产将导致股市抛盘涌现的担忧恰恰相反。
然而,报告也指出,收窄经常帐赤字通常要求一国货币大幅贬值,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紧缩财政,且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高盛集团发表这份报告时,市场对美国经常帐赤字日益扩大的担忧有增无减。美国经常帐赤字可能已高达6,000亿美元,约占美国04年GDP的5.6%。美国贸易赤字是导致经常帐赤字不断膨胀的根源,而经常帐赤字又是造成美元在过去三年中一路下滑的主要因素。格林斯潘在04年11月曾表示,以当前的汇率和利率水平,美国经常帐赤字最终将难以弥补。这番讲话导致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跌至数年新低。
一份被广泛引用的Fed于2000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经常项目进行调整的危险区间始于当经常帐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时候。报告认为,调整期间,GDP的增幅会平均下降2个百分点。
然而,高盛集团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其研究的44个案例中,有13个案例显示调整期间产出缺口出现改善。产出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潜在的长期增速和其实际增速之间的差距。产出缺口改善通常表明经济出现增长。在这13个成功的案例中,GDP增长缺口缩窄了1.9%;而在那些失败的案例中,GDP增长缺口则扩大了3.6%。
高盛集团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经常项目开始出现改善时,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产能剩余程度。在13个成功案例中,GDP的平均增幅滞后于潜在增幅2.4%,而在失败案例中,GDP的平均增幅较潜在增幅高2.9%。
报告在解释这一现象时称,原因是为收窄经常帐赤字,GDP增幅必须高于国内需求增幅,而这意味着出口增幅将超过进口增幅。因此,经济增速相对于趋势而言差距越大,经常帐改善就越有可能来自国内需求增长放慢这一因素。要实现国内需求放慢而整体GDP增长不出现减缓,则一定是其他某些因素(如净出口上升)来填补这个缺口。
对此进行研究的高盛分析师表示,调整期间,股票市场年均上涨12%,实际汇率下跌2.5%,短期利率下降2.8%,财政平衡改善程度达到GDP的1.5%。此外,分析师们还表示,平均调整过程会持续3.8年,在此期间,会出现消费支出向投资支出的转变。
在那些所谓的成功案例中,股票市场上涨了19%,货币平均贬值5.1%,利率小幅下降,财政更加紧缩。此外,这些案例均因全球经济增长略有提高而从中受益。
高盛集团的研究报告和Fed2000年研究结果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双方对有关概念的定义不同。高盛集团将经常项目调整定义为,在若干年内,经常项目改善程度达到GDP的2%。高盛的研究包括了那些在研究开始时经常帐赤字较低和甚至经常帐盈余的国家。这是与Fed研究不同的地方,Fed仅仅对那些经常帐赤字庞大的国家进行研究,并将调整过程界定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
这种定义上的不同可能会造成明显不同的研究结果。在13个成功案例中,6个案例是研究开始时其经常项目略有盈余。
高盛集团分析师认为,美国应当从高盛的研究结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积极的一面是,美国面临着相对有利的起点,只要美国能够很快开始对经常项目进行调整。这是因为,高盛估计美国的产出缺口约在GDP的-0.5%至-1.0%之间。此外,鉴于美元持续下滑以及布什政府承诺紧缩财政,美国有望满足经常项目软着陆的某些其他条件。
然而,分析师们指出,美国可能已错过在2004年全球经济普遍增长期间削减赤字水平的机会。此外,分析师们还怀疑,对于实现赤字平稳调整常常所必须的从消费支出增长向投资支出增长的转变,美国是否能够实现。这是因为美国的投资支出已经处于高位,目前尚不清楚能否在不导致经济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抑制消费者的过度支出。
高盛集团在报告中总结道,总体而言,美国的经常项目前景看起来喜忧参半。以往有过成功调整的事实虽令人欣慰,但要确保具有平稳、成功调整的条件,美国仍有许多工作要作。鉴于美国经常帐赤字相对于全球经济的规模已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对全球其他经济实体而言,消化这种不平衡可能更加不易。
(龚山美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