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2004年人民币汇率之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 13:49 世华财讯

  [世华财讯]人民币汇率的争议在2004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不管是中外的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官员都对人民币问题发表了看法,时值岁末,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4年第四季度例会再次重申,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一、经济学家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展开辩论

  对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利弊,经济学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主张不升值的人,一方面从政治的角度考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不应该屈从于美国的压力,不应该为美国国内产业利益集团的声音所左右;另一方面则坚信,目前的汇率水平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利,因而不存在重估的必要,人民币升值可能会给中国的带来通货紧缩压力,且升值将影响出口,很可能引发国内就业问题。

  而持升值论者,则认为在外汇储备激增的情况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吸纳流入的美元,在中国面对日益增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下,货币政策显得左右为难。同时,中国对海外原材料市场的依赖加深,进口价格却涨势不停,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中国厂商在进口环节上支付的成本,减轻外债的还本付息压力,居民也可以因为国际支付能力增强而获得显而易见的好处。更有论者,相信现在中国的国力确实已经到了一个可以支撑强势人民币的阶段,重估人民币也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标志性动作。

  (一)、部分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不赞成调整人民币汇率

  欧元之父蒙代尔表示,人民币升值是灾难性的想法。如果采用这种政策,人民币会变得越来越软弱,直至失去发展的方向。由于中国贸易的贡献中有60%来自三资企业,人民币升值有可能通过抑制出口进而引发国内市场的萧条。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该根据国内实体经济需要来决定,而不应迫于国外的压力来决定升值与否。而且确定合适的汇率水平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政府决策者的判断来决定。完善汇率机制是中国自己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尽管中国现在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有化解压力的工具和方式。易宪容分析,人民币在2005年不会升值,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且会不断进行下去。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在人民币的虚高没有解决之前,在潜在的金融风险因素没有消除之前,在中国经济没有具备承受过度升值的实力之前,人民币汇率还是暂时不动为妙。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师谢国忠指出,人民币不应升值,因为这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迅速暗淡,从而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可怕覆辙。一旦中国在压力下松口,也可能陷入日本式的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强货币的陷阱。

  世界银行贸易局局长兼经济发展预测部负责人达杜什认为,中国近期不宜突然或大幅度让人民币升值,应确保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至于影响中国银行业和本国经济的发展。他说,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中国需要许多年才能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他表示相信,中国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基本上让市场决定汇率,应该是中国长期的目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海闻教授认为,人民币采取浮动汇率,条件还不成熟。原因是浮动汇率需要很好的金融体系来对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反应。但现在我国的利率不浮动,即使浮动后企业和消费者对利率的反应也并不敏感。能借到钱的企业根本不在乎利率跌涨与否,因为多数都是国有企业,而利率敏感的企业又借不到钱。所以在有效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还没有确立的情况下,采用浮动汇率只会带来风险。

  海闻表示,现在人民币在固定汇率下也不应该升值。原因就是汇率现在并不反映人民币的真正市场价值,因为人民币的目前需求是受到压抑的。由于人民币与美元还不可以自由兑换,在这种情况下,兑换点很难是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真正币值比。如果中国开放美元需求,人民币币值可能不变,也可能仍然会升值,更有可能会贬值。由于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人民币现在不能升值。再说,现在投机因素这么强,人民币哪怕应该升,也不能这么做。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不能揭盖,揭盖会造成井喷。

  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人民币汇率走向,绝不仅仅是汇率水平的简单重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个过程必然是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完善外汇市场、推进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改革、加大汇率的波动幅度和市场灵活性、推出新的外汇风险产品等一系列措施的组合。与可能出现的有限的名义汇率水平的波动相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力度可能会更大,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更明显大于可能出现的有限的币值重估。

  (二)、部分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表示赞成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未来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实际有效汇率没有变化,这相当于维持汇率稳定但改变了汇率生成机制;二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但维持在基本面决定的均衡汇率之下;三是,人民币出现高于基本面因素支持的汇率水平,投机资金主导了汇率的决定。

  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在未来3年中,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实际有效汇率实现5%-10%幅度的升值。由于如此幅度的调整未必能够实现汇率水平的均衡,在此过程中非贸易部门还可能出现一定的通货膨胀。

  据高善文测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0%将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下跌2.5-4%,GDP增长下降1%-1.8%。在采取扩张政策对冲的情况下,GDP增速下调可以控制在1%以内。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人民币汇率晚调不如早调好,否则成本愈来愈大。在梁红看来,上一次宏观调控之前如果动用汇率政策将极大降低调控的成本,至少会降低调控带来的数千亿的银行新产生的不良资产。

  梁红认为调整汇率最好的结果是在升值预期下、资本净流入比较大背景下,这样对经济的冲击才会最小。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是以色列,中国目前背景与以色列当年非常相似。

  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到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将会突破6000亿美元。美元资产越多,调整汇率带来的损失越大,梁红表示,而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率还不会明显下降,现在调中国汇率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对于调整汇率的幅度,梁红说,7%-8%就差不多了。目前在远期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亦基本接近这个水平。而多数国有银行外汇交易员说,他们如果卖出一年远期人民币7%便可以出手。

  到这个水平,正反的力量将会显现出来,这样可基本维持汇率的稳定,梁红说。她还认为,汇率调整应该一次到位,否则频繁的小幅调整,只会增加更多的套利空间。

  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戈尔茨坦表示,由于目前国际收支太不平衡,人民币汇率至少必须调升15%,如果只调升2%,将不会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调高人民币汇率之后,第二个步骤就是致力于加强银行体系,等到银行体系趋于健全,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放松资本外流管制。

  而摩根大通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在未来的3到6个月对固定汇率机制进行改革,摩根大通估计,到200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会升值7%。摩根大通认为未来12个月内中国利率将上升100个基点。这些预测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在未来六个月内将放宽,这将会导致人民币适度的升值。

  摩根大通认为,放宽人民币波动幅度将会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现在,通货膨胀的预期将成为中国制定政策的重点。因为对2005年的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威胁来自于外部因素,在以进口成本上升推动的通货膨胀中,最可行的办法是升值人民币。

  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另一个潜在好处是从货币方面提高中等家庭的购买力。这将有助于支持政府部门修正经济增长模型,使得中国更加倾向于通过国内消费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这将成为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种意义上,来自进口成本的通货膨胀压力应该得到减轻,将给政策制定者们实行更加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增添砝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牵头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回稳,中国应尽快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度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他认为,目前热钱流入中国炒作人民币已降温,此外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相对平静。但同时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一方面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内部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巨额外汇占款逼使基础货币的供应增加,可能对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指出,目前推进汇率机制改革正当其时,因为美国加息后美元利率高于人民币利率的利差正在扩大,在人民币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扩大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空间。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指出,当前人民币升值的时机正在成熟。为不让投机者有机可乘,可以选择在合适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解决。至于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何帆称,可能会升值10%左右,他认这个水平是大家能够接受的。

  湘财研究报告也认为,在中期内,中国最有可能的汇率制度是以一揽子国际主要货币为目标,综合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上下2.5%的幅度波动。

  二、中国政府官员表示将逐渐实行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将逐渐实行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但这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温家宝表示,实行人民币弹性机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金融体系健全;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案,以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三是要考虑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对周边国家负责,对世界负责。汇率改革的时间表就取决于这三个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月表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周小川表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意味着更大的灵活性,而合理、均衡意味着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以实现国际收支大体平衡,不追求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

  中国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11月表示,人民币汇率近期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变动。楼继伟说,贸易平衡是决定汇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指出2004年中国国际贸易基本是平衡的,11000亿美元左右的进出口额估计只有几十亿到一百亿美元不到的贸易上的不平衡,这等于说是微不足道的。他表示,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没有调整汇率的理由。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11月2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金融与发展项目2004年度论坛上表示,人民币汇率会在基本合理、均衡、稳定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机制也会进一步改革,但没有时间表。

  李若谷表示,中国央行将密切关注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形势,根据形势采取必要措施。今后央行还会逐步放松很多管制,该管的会把它管住,不该管的会逐步放开。但合理的、必要的、现阶段还需要的管制,一定还会继续坚持。

  三、2004年中国政府积极出台措施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面对国际上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4年2月,国务院已批准中国社保基金的海外投资计划;2004年8月起,内地保险公司也可投资部分外汇资金到海外市场。

  为了进一步完善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规范银行对居民个人办理外汇结汇业务的操作,加强对个人外汇资金流动的监管,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22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居民个人外汇结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居民个人外汇管理的若干规定作了适当调整。《通知》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5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施行《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核定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7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实施《关于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结汇审核与外债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

  10月27日,外管局发布《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6日发布了《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明确了移民财产和继承财产购汇对外转移的相关外汇管理政策,对于保护个人法定财产权利、便利和规范个人财产对外转移行为,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暂行规定》自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为进一步便利境内居民个人自费留学用汇,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17日发布了《关于调整境内居民个人自费出国(境)留学购汇指导性限额的通知》,对现行境内居民个人自费留学购汇政策进行了调整。

  12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施行《关于企业和预算外单位公务出国用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为进一步便利和规范企业和财政预算外单位公务出国(境)用汇管理,《通知》自2004年12月15日起施行。

  可以说,政府密集出台的这一系列措施放松了资本项目的管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更接近市场。而且,从另一方面看,购汇、用汇政策的放宽,也使人们更容易换取外汇,从而为境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提供了便利。

  当然,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供求机制的改革还需要其他诸多配套改革措施,例如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等。

  同时,相关部门还进一步加强了外汇领域反洗钱基础设施建设,打击国家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炒作,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4年10月27日发布实施《外汇领域反洗钱信息分类管理和核查工作管理规定》,11月2日发布了首份《2003年中国外汇领域反洗钱报告》。

  其间,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还于4月和10月两次就人民币汇率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就关于人民币汇率即将调整升值和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入中国的传言进行澄清,指出中国政府在多个场合阐释了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基本点:一是自1994年起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符合国情的;二是要逐步探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专家的政策建议

  面对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经济学家也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为进一步外汇外汇管理体制献言献策。

  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应当逐步改变不对称的外汇管理体制,对流入和流出采取相对中立的政策倾向,放宽强制结售汇的管理体制,减缓体制性放大的升值压力。同时,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出发,适当扩大中国市场所需的高技术等的进口,控制一些资源性出口;扩大资本的适当流出,抑制投机性资本的流入,特别是要防范短期外债的比率过高,制约汇率调整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在体制性的缺陷消除之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就可能没有想象的大,在此基础上逐步放松汇率的波动幅度,推出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中国应该逐步取消对其出口部门的特别补助金。对进口设备和零部件的增殖税补贴应该尽快地消除。中国也应该逐渐停止对外国投资者的利润税减免。

  谢国忠表示,通过减少对出口商的这些外在的和内在的补助,就相当于中国的人民币升值。这些措施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还不会动摇其他的方面,而改变人民币汇率将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稳定。消除对出口部门的补助能够充分地增加政府的税收,这可以用来发展内陆省份的经济。这种实际的升值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国际市场对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国家信息中心2005年经济预测报告指出,2005年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存在,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基本稳定,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报告指出,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将体现在继续放松外汇管制,扩大企业与居民持汇额度,促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2005年出台的资本项目管理政策将主要集中在资本流出方面。

  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目前的汇率政策、汇率体制有很大的问题,央行在这方面已经丧失了独立地位。他建议改强制结售汇为自由结售汇,因为强制结售汇人为地增加了外汇供给,减少了外汇需求,资本流入与流出的不对等也增加了外汇供给。

  中国应加强对放宽和加深资本市场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衍生品和期货市场(包括指数期货和衍生品、可交易指数基金、利率和外汇期货、利率交换和外汇交换等),为实行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作准备。

  (李建丰 编辑)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