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将成为中国是否加息的重要节点,因为当天中国将正式实施新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从远期看,人民币如果不跟随美元加息,只会减弱人民币短期升值的压力,但同时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 本报记者 钮键军
7月5日起,除农信社外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这将冻结1500亿元的流动性。
动用这一“极刑”事出有因。
数据显示,中国1至5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0.3%;相应的,信贷投放5个月,用掉了全年新增贷款控制量的85%。
这显然太过分了。
6月14日,国务院专门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适度收缩增长规模,已经成为中央政府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在此背景之下,要不要进一步出台新的紧缩货币政策,这已不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加息是否仍有必要?央行还会采用什么手段来收紧货币?进一步的调控力度会有多大?
总量与结构并重
4月29日,也就是央行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之后的第二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表示,央行下一步的动作将视新的数据而定。
5月份的数据给了央行进一步紧缩货币的理由。除上述数据,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5月份中国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高达19.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4%,均创下年内新高。
“本周我已大量减少交易量,因为我担心央行可能会在近期加息。”一位货币市场交易员告诉《财经时报》。从目前情况看,这位交易员的行为当属理性。原因是,抑制投资过热,势必需要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为了抑制企业贷款需求,央行势必进一步提高贷款基准利率。
尽管,价格手段还仅仅是辅助性手段,但它毕竟能对抑制贷款需求发挥积极的作用。
未来,央行的加息动作中,是不是也要考虑贷款结构的调整(减少中长期贷款占比)?这恐怕需要较大幅度地提高中长期贷款的利率,但央行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的?
目前看,如果央行仅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调控工具,那除了窗口指导以外,还看不出央行可以通过贷款利率结构调整去调整贷款结构。
不过,央行可以通过对大量低息发放中长期贷款的商业银行实施必要的惩罚,而这个惩罚手段是存在的。比如,扩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对他们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等。
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控制贷款总量、调整贷款结构这两件事恐怕都将非做不可。上一轮紧缩调控,贷款结构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现在问题已经再次凸显。
5月份的数据显示,新增贷款在结构上问题依然严重:共计2094亿元的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663亿元,同比多增222亿元;中长期贷款1360亿元,同比多增727亿元。
需求供给双向下手
理论上说,提高贷款利息可以抑制企业的贷款需求,但同时会加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所以,抑制贷款的过快增长,必须从供给方向同时下手。
就中国的历史情况看,窗口指导——这一略带行政色彩的措施,不失为抑制贷款过快增长的最佳手段。
但必须意识到,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或窗口指导,只能抑制贷款的增加,不能减轻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的压力。一位经济学家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或窗口指导的结果是,钱的数量不会变化,还是在那里放着,一旦政策松动,投资还会出现报复性增长。”
因此,央行或许应该考虑动用切实手段,冻结部分银行流动性,从根本上抑制银行流动性过剩。提高法定存款准本金率,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当然,提高法定存款准本金率对各个不同情况的银行,应当有所差异。
6月初以来,央行已发行2000亿元定向票据,在回收部分流动性的同时,对超规模放贷的银行予以惩罚,而且提高了央票的发行效率。这实在是招高棋,从银行间市场利率为此有所回升看,发行定向票据作用显著。
央行主管货币政策的副行长吴晓灵指出,控制贷款扩张最好的办法就是收紧流动性。目前主要是通过发行定向票据的方式,谁的贷款多,就给谁多发,直至他们没钱可贷。
看来,央行加大定向票据的发行决心已定,但这并不排斥其他辅助性手段的运用。毕竟,发行票据会加大央行的利息成本。因此,加息,适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同时扩大其在不同质量银行间的差别,也应属于有效手段。
时机的选择
央行究竟应当采用那些手段来达到控制信贷过快增长?上述手段都有必要,应当同时使用,且单项政策力度应当是微小幅度的。
至于何时动作最为适合?央行一直态度审慎。不过,一个不可回避的时间点,尚未引起市场的关注,那就是,7月份开始,中国将正式实施新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
这一政策,预示着日后将有万亿财政资金作为基础货币流入市场,这势必加剧中国的流动性泛滥。尽管,有说法认为,财政资金还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流入市场,但这毕竟是个趋势,一定会纳入货币政策考量的视野。
与上述猜测构成契合,“美联储加息步调的持续为中国利率政策提供了足够空间”。中行研究员谭雅玲预计,由于7、8月是美国的用油高峰期,国际原油价格若为此再度上涨,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那么美联储将会在6月和8月的例会上分别加息25个基点。
汇率问题不必过虑
强制结售汇制度是导致中国货币泛滥的重要因素。目前,持续增加的贸易顺差无疑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但是,中国没理由因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存在,就不加息。
按照利率平价原理,本币加息,只会带来本币的短期升值压力,而对于一年之后的远期汇率而言,本币面临的将是贬值压力。美联储连续16次加息,并未使美元一味升值,反而加大了市场对它的贬值预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就是说,从远期看,人民币如果不跟随美元加息,只会减弱人民币短期升值的压力,但同时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反过来,人民币现在加一点息,可能会增加一些暂时性的升值压力,却可以减弱一些未来升值的预期。
因此,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加息会释放部分升值预期,至少可以会减少市场对未来升值幅度的预期。尤其是“在保持中美间利差不会缩小的前提下,不会导致新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