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新宇/文
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简称《报告》)。《报告》中重申了政府“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心。其中一些细节值得分析。
关于汇率制度改革,《报告》中说其目的是“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自去年7月21日的汇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金汇率升值约3%。虽然政府的改革态度明确,但是国际外汇市场上观察到的迹象却并不单一。
一方面,央行有明显的行动表明,它正在努力地降低人民币的升值速度。这种人为的干预使得华尔街上大部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预测模型一再失灵。另一方面,央行又有更明显的措施表明它在推进改革,这体现在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试点的推出、银行间即期市场做市商的引入、以及一级交易商的建立等等。
此次《报告》的意义在于它再次明确了政府对汇制改革的决心。
不仅如此,《报告》还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大多市场参与者的猜测:在“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和“单边升值人民币对美金汇率”两个选择间,政府更偏向于前者。我们自然地可以进一步推测,央行下一步的汇率改革措施很有可能是加宽人民币对美金汇率每日波动的允许范围,比如将范围从目前的每日±0.3%加宽到每日±1.5%。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还清楚地阐明了“市场供求”在新体制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否暗示着“人为干预”的行为将从新机制中消失?《报告》公布的当日,我们在日元/美金和新加坡/美金两个外汇市场上看到价格波动,这说明市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么认为。然而,熟悉中国官方用语的投资者不难发现,这一次华尔街的市场模型可能又一次太过冲动了。
因此,笔者认为《报告》对人民币汇制的总结只是对已有政策的进一步肯定,并没有给出新的信号。
同样,《报告》中对“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涉及,反映的也是对已引入各项政策的重复肯定,比如QDII(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这些政策的引入意在帮助增加国内资本外投、减轻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储备所面临的压力。
有趣的是,《报告》还提到深化外汇制度改革要用“创新手段”。 笔者认为它指的是QDII的延伸,尤其是指鼓励拥有人民币资产的国内企业更多地参与外汇商业交易。有专家预测,在今后的一年中由政策引导的向外投资量可达目前外汇储备量的10%。
但是,没有理由因为这个预测数字而盲目乐观。《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为16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630亿美元。即便政策能成功地导致资本外投,中国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将国际收支从如此之大的双顺差调整到相对平衡。这意味着人民币和外汇储备所面临的压力将在今后几年持续存在。
5月30日,布什总统提名鲍尔森(Paulson)取代斯诺(Snow)出任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便是说服中国政府对人民币采取单边升值。这位华尔街的资深人士在准备其议会提名听证会的同时,肯定也正在仔细地阅读、品味央行的《报告》。
(作者为金融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