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问题仍未解决 美元向任何方向行进都可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11:57 世华财讯 | |||||||||
经济学家称,美国当前的贸易逆差趋稳局面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对美国贸易逆差的担忧可能很快会卷土重来,且油价走势仍可能对其进口产生新一轮的影响,进而损害美元人气。 综合外电7月14日报道,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份贸易逆差从4月的569亿美元降至553.5亿美元,这显然对美元走势是一则利好。过去3个交易日里美元连连走低,其中
至此,美国贸易逆差水平已是连续第三个月低于2月份创下的601亿美元的纪录,显示出美国的贸易逆差正趋向稳定。贸易逆差是构成美国庞大经常项目赤字的主要部分,也是使美元去年陷入跌势的元凶。 此外,美国可能根据5月份贸易逆差数据向上修正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这又将为美元向好走势助一臂之力。这不仅预示着为美元汇率提供支撑的美国加息前景,而且表明美国预算赤字也将出现回落,这也对美元有利。 这一切似乎证明了市场近期举动的正确性。近来,投资者往往比较关注对美元有利的因素,而将去年以来屡创新高的庞大赤字规模置于脑后。导致美元汇率在去年底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担心美国可能无力吸引到足够的国际投资资本来抵消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 但许多经济学家表达了审慎立场,他们称,当前的贸易逆差趋稳局面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对美国贸易逆差的担忧可能很快会卷土重来,进而损害美元人气。 在贸易数据公布后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MG金融集团(MG Financial Group)驻纽约的首席外汇分析师阿什拉夫。莱迪(Ashraf Laidi)就表示,现在还不值得为美元欢呼。 与其他许多分析师一样,莱迪也指出油价的下滑是推动近期贸易逆差收窄的主要因素。原油价格在4月和5月持续下跌,使得美国在原油进口量增加的同时却迎来了进口额的下降。 但到了6月份,油价再次回升并创下新的纪录,随后节节攀升,反映出此前推低贸易逆差规模的因素在随后数月却可能推动逆差水平创下新高。 Julius Baer Investment Management驻纽约的固定收益首席策略师大卫。达兰特(David Durrant)表示,油价走势仍可能对进口产生新一轮的影响,进而使得贸易状况恶化。 High Frequency Economics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伊恩。谢拨德森(Ian Shepherdson)表示,油价恢复上涨可能使美国到8月份的贸易逆差增加30亿-40亿美元之多。 5月份的贸易数据帮助美元逆转了连续三个交易日的下滑势头,而导致美元下跌的因素除了上周五公布的美国就业数据令人失望、投资者在美元近月大幅上涨后选择获利回吐之外,市场担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市场观察人士而言,贸易数据就像是一块试金石,它能够检验出美元近期的回落是新一轮跌势的开始,还是上扬过程中的暂时休整。 在检验结果对美元有利的情况下,市场的关注点开始转回到近几个月对美元提供支撑的因素,包括明显好于欧元区和日本的美国经济增长状况以及不断上升的美国利率,这些可能对国际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此外,庞大的联邦预算赤字规模也正在向有利于美元汇率的方向转变。周三早些时候,白宫(White House)在中期预算回顾中预计,美国2005财政年度预算赤字将为3,330亿美元,较2月份的预期值减少940亿美元,也低于上财年以名义美元汇率计算的创纪录的4,120亿美元。此外,周三晚些时候美国财政部(Treasury)公布6月份财政预算盈余为224.3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91.2亿美元。 但目前还不能断定这些数据是否能继续驱散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所造成的阴影,尤其是在今后数月赤字规模可能进一步增长的情况下。 不过,从长期来看,如果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继续增长,它们的影响将不容忽视,而有迹象显示这种情况将会出现。 除了原油进口额可能回升之外,美国贸易逆差还可能因美元年内的大幅反弹而有所上升。 Julius Baer的达兰特认为,美国出口的增长仍受到J曲线(J-Curve)现象的影响,这种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若该理论应验,则表明今年美国出口的增长仍是受益于去年底美元走低时所出现的众多订单及良好的景气状况。达兰特表示,在美元今年回升的情况下,美国产品的海外需求可能萎缩,贸易逆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当然,汇市具有可完全忽略一主要因素同时又完全接受另一相反因素的特点,这可能意味着无论赤字数据如何变化,美元向任何方向行进的可能都会存在。 但即使汇市的关注焦点继续集中在经济向好的部分,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恶魔仍将醒来,在经济由晴转阴之际再次打击美元走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