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汇市信息 > 汇市小词典 > 正文
 

彼得-林奇:大鲸鱼与小虾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25日 06:43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随着彼得·林奇亮相华尔街一周,富达基金开始日长夜大。对于基金规模的迅速膨胀,除了同行的震惊,媒体自然十分关注。舆论断言规模太大不利于基金保持良好的业绩。在富达基金资产规模突破10亿、20亿、40亿、80亿时,许多人一再预言,富达将走下坡路。林奇却不信这个邪。

  对于大型基金管理人的困境,林奇当然是深有体会,他的应对之道,是规模越大越关注
成千上万的小公司,所谓小基金买大公司,大基金买小公司。林奇手里的股票群因此也日益庞大:1983年4月基金资产额突破10亿后,基金持有的股票个数膨胀到了450只,到了秋季就又翻了1倍,达到900只,后来更达到1400只。

  其实,林奇大量买进的同时也在大量卖出。用他自己的说法,那900只

股票中有700只的资产总和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而且有许多股票还是列在考虑卖出的名单里。他每个工作日早晨的必修课,就是把所持股票列表按字母顺序浏览一遍,决定买什么卖什么。有一次林奇休假在外,在国家公园的电话亭里,交易员用了两小时还只报到首字母L的股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林奇的富达就像是海洋生物中个头最大的须鲸,靠大量吞食南极磷虾为生。

  即便如此,他还是发现不能够买到足够多的优秀小公司的股票。购买大公司股票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建仓,要卖掉老股票则需要更大的耐心。然而,林奇的业绩却依然辉煌,他自称其成功的秘诀,是高明的管理,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发挥团队的作用。

  最直白的例子,是富达的首席交易员体制:1983年基金在交易员拜伦·莱登之外,配备了第二位交易员卡莱尼·德卢卡。此举果然大大提高了交易这个重要环节的工作效率,使林奇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股票上。其中的奥妙是两人作了分工,莱登只管买进,德卢卡则专管卖出。许多年后那位德卢卡小姐嫁人,离职前一天公司允许她做一次买盘,体会一下买入的心情。她看到卖主24元的报价后居然马上以24.5元价格挂出。

  最有意思的,则是一帮相继担任林奇的助手的小伙子。所谓助手,就是给上市公司、分析师打电话,好让林奇更有效地利用他宝贵的时间。这些小伙子却因为林奇的言传身教,先后成了富达公司新设立的基金的基金经理:里奇·范亭成了富达成长基金、富达清教徒基金的基金经理;丹尼·弗兰克经营特殊事件股票基金;乔治·努伯经营海外基金;鲍勃·斯坦斯基接收成长基金;威尔·丹尼夫负责反向基金;杰夫·维尼卡负责麦哲伦基金。让林奇感到格外高兴的是,每任命一位新经理,就多了一条寻找好股票的信息源。同时,新基金还让新的分析师崭露头角。富达形成了基金经理与分析师组成的强大阵容。

  这些经理与分析师每天集聚会议室交流寻找好股票的资讯,这很快成为公司制度化的正式日程。在林奇主持的交流会上,每个人只有3分钟时间推介他的好股票。后来林奇更进一步把报时器设定在1分半钟。林奇认为,只有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股票才是好股票。

  按照林奇本人的总结,富达公司的辉煌业绩源于公司的一项基本制度,那就是基金经理亲自负责选股。分析师的职责也是选股,但他却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基金经理的影响。这是一种1+1>2的制度安排,确保了富达选出好股票。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林奇。1991年当他决定金盆洗手时,富达基金的资产达到140亿,其中14亿是现金。要知道,虽然当时美国整个基金业资产规模随着市场格局的转型高速成长,但能在盈利上战胜大盘的基金却是凤毛麟角。由于林奇,富达基金可谓出类拔萃。上海

证券报 嘉禾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