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陈展鹏评论:日本央行及其利率决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11:44 飞渡外汇

  作者:陈展鹏

  日本央行将在今日下午(06/07/14)公布备受关注的货币政策,会否改变持续六年的零利率政策备受关注,而由于众多的政府官员纷纷表示反对,加上不久前央行行长福井俊彦又卷入了投资村上基金的丑闻之中,令事件的发展更为令人瞩目。有此,我们将从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的构成入手,为大家详细探讨日本央行会议以及其可能的后市发展。

  首先,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决定权在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于1949年成立,是日本央行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 1997年《日本央行法》修改后,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成员为9人,包括日本央行行长1人,副行长2人,审议委员6人。审议委员来自工商业、金融或学术领域的人士,一旦成为审议委员,即成为日本央行的专职人员,与其他机构不再有关系。政策委员会成员由参众两院选举、内阁任命,任期为5年。政策委员会中,行长、副行长、审议委员独立行使职责。政策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委员会主席,历史上都是由日本行长担任,目前的委员会主席由央行行长福井俊彦担任。政策委员会每月召开1次会议,并且只有在三分之二的成员出席的情况下才能开会和投票。政策委员会决策采取投票表决的形式,一项决定只有在获得参加会议的成员一半以上票数时才算通过;当支持票数和反对票数相同时,主席有最后决定权。财务大臣(或其代表)、财政经济担当大臣(或其代表)可以参加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会议并就货币调控的有关问题提交意见,他们没有投票权,但是可以要求政策委员会推迟表决有关货币调控问题的决议。一旦财务大臣(或其代表)、财政经济担当大臣(或其代表)提出推迟表决的意见,政策委员会可以就此意见进行投票决定是否采纳,投票程序和票数要求如上。可见,影响货币政策的最为关键的人物就是日本央行行长,但政府也可以通过财务大臣(或其代表)或财政经济担当大臣(或其代表)对央行的决议作出影响。 

  其次,作为日本央行行长的福井俊彦,其发展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现年70岁的福井俊彦1958年进入日本央行,一直工作了40年。1994年他曾被提升为副行长,并被认为是当时行长松下康雄的接班人,但事实并未如愿,1998年日本央行

资本市场部的主管涉嫌向
商业银行
提供机密的市场信息,被捕入狱,当时作为其主管上司,福井俊彦尽管没有被查出丑闻,但仍然引咎辞职,然后出任富士通研究院院长,直到2003年3月18日,福井俊彦才被正式任命为日本央行行长。在政策管理方面,市场对福井的评价是正面的,就任以来一直保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并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近期福井的麻烦在于投资村上基金事件,后者由于涉嫌内幕操作而被捕,事件导致日本反对党大力要求福井引咎辞职,在执政官员大力维护福井的情况下,福井能否在会议上坚持和政府不同意见的加息决策成为关注重点,他将面临两难的决择,加息尽管维护了央行的威信但如果加息导致经济重新滑坡,他在政府方面的支持将大大减弱;但如果在日本目前经济强劲复苏的情况下不加息,则会损及央行公信力,市场对他本人的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再次,前文提到政府官员可以通过提出推迟表决意见的方式影响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会议决策,目前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和财政经济担当大臣与谢野馨均明确表态不支持央行改变利率,7月11日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再次敦促日本央行在本周例会上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原因是日本目前仅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风险。谷垣祯一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鉴于目前仅有部分通货膨胀的风险,我认为零利率政策对于国家经济是有利的”;而日本金融经济财政担当大臣与谢野馨也表示,他希望日本央行在决策时考虑全球市场是否稳定以 

  及美国经济运行是否健康。他说:“我希望他们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评估”。可见,政府这两个可以影响央行决策的重要官员一致的态度,他们是否动用他们在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会议的权利影响也将受到关注。 

  综上所述,日本央行目前决策利率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日本央行在2001年3月起一直维持零利率政策,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今日央行将加息25点,利率水平将上升到0.25%,但我们相信,即使央行如期加息,那么它面临政府方面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加息之后它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评估加息对经济的具体影响,再加上即使加息到0.25%,和美国目前的5.25%的利率水平仍然相差甚远,这样一个前提下,即使加息,后市日本央行持续大幅加息的可能性很小,相信对日元带来持续支持也不会太大,跟进日元仍需谨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