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以升 发自北京
今年4月底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05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该表透露出的信息依然值得深刻解读。该平衡表显示,净误差与遗漏项目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值,而负值通常意味着资本外逃。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这一逆转十分引人关注。
2002年以来首现负值
国际收支平衡表实行“有借有贷,借贷相等”的复式记账法,而由于统计口径、数据来源等原因借贷双方不可避免地出现不相等的局面,这个净差额即被记录为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该项目绝对额的变化,以及绝对额与当年货物进出口额比例的变化一直为市场关注,因为这些变化通常与违规跨境资金流动联系在一起。
根据数据,2005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出现在借方,为-167.7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在借方,与当年货物进出口额的比例为-1.2%。
“这是让人疑惑的重大问题之一,对此我只能给出猜测,就是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在2005年汇改前后出逃。”一位知名外汇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称。
他表示,历史经验数据显示,净误差与遗漏绝对额的变化,特别是绝对额与当年货物进出口额的比例与违规资本跨境流动有非常大的相关性,该比例控制在5%是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
历史数据显示高度相关性
另一位外汇专家也表达了对这一数据的疑问,他对本报计算的1994 年至2005 年12 年的数据进行了解读。
数据显示,2001年以及之前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一直为代表资本外逃的负值,2002年至2004年逆转为代表资本流入的正值。从绝对额占当年货物进出口额的比例来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的1995 年到1999 年5 年该比例均超过了5%的合理范围,分别为-7.5%,-5.5%,-7.0%,-5.8%,-5.0%。
然后该比例绝对值在2000年开始迅速降低,并在2002年逆转为正值,从1.3%攀升到2003年的2.2%和2004年的2.4%。
这位专家称,该比例的变化程度非常高地吻合了人民币近年的升贬值预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贬值压力很大,而从2000年开始人民币有了升值预期,并在2003年和2004年达到高峰。“这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所反映出的资金外逃和资金流入非常吻合。”
“我个人将2005年的数据逆转理解为,人民币汇改之后,前几年进入中国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获利出逃,或对人民币升值幅度感到失望而失去了继续等待的耐心而出逃。”他说。
外汇局关注
实际上该问题也已经得到了外汇局的高度关注,在外汇局发布的《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报告》中,即以专栏解释。
外汇局称,出现净误差与遗漏主要是统计数据来源多样、某些交易难以全面记录、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存在一定问题、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各种货币换算产生误差等。
在新近出版的《中国外汇》杂志7月期,外汇局综合司副司长管涛也以个人名义称,将净误差与遗漏和违规资本流动联系起来可能有些牵强附会。
实际上在今日本报刊登的经济学家调研报告中,有超过八成的经济学家认为,汇改以后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并没有明显下降,并且今年仍将维持在高位。
“但是,这解释不了为什么净误差与遗漏净额与当年货物进出口额比例的变化,与人民币升贬值预期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前述外汇专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