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证券市场从初生到比较成熟,走过了20年漫漫路程。20年中,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诸多风雨,也实现了诸多跨越,而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以及个人投资者的不断成长。中国证券报20年市场跨越,回顾了20年中市场各主体的成长历程,通过对各主体发展历程条分缕析,读者也将更容易认识市场全貌,进而对中国证券市场20年发展做出更恰当的评价。【评论】【中国股市20周年专题:向上生长

参天大树: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跨越

中国资本市场质的跨越

2006年11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5万亿元。市场各方都难抑兴奋之情。当人们还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时,仅仅一个月之后,沪市总市值突破了7万亿元。2007年伊始,突破8万亿元;两个月后接近10万亿元;到10月,沪市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年底时接近27万亿元。此时,沪深两市总市值达34万亿元的最高点。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股市大幅下跌,2008底全球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陆续出台,世界各国股市开始止跌反弹,并延续至今。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境内资本市场总市值超过27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二位。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1986年9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利用一家面积仅12平米的理发店门面开业,代理买卖飞乐音响、延中实业两只股票,中国证券流通市场从此起步。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上市股票仅有八只,总股本不足10亿元。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全天勉强成交一单交易。20年后,上交所已有933只股票,总股本21683亿,是开业时不足10亿的总股本的两千多倍。深交所有1131家,总股本4924.54亿,是开业时1亿多总股本的四千多倍。

两法护佑市场 三公铸就基石 更多>>

1993《公司法》出台,股份公司的设立、合并、分立和发行股票的条件等内容被写入了法律,股票的法律概念被正式明确。1998年《证券法》颁布实施,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证券市场缺少法律、无法可依的历史。围绕两法,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证券法》明确规定“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公原则从诸多层面深刻影响中国资本市场。

制度创新推动市场规范发展 更多>>

  • 制度规范伊始
  • 2001年2月26日,证监会发布《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行为通知》,着手打击违规交易。4月,查处亿安科技股价操纵案,随后,中科创业、郑百文、银广厦、蓝田股份等名噪一时的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2月24日,证监会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酝酿几年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真正建立起来,PT水仙首当其冲,成为首个被摘牌的上市公司。
  • 股权分置改革
  •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通知》。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市场制度架构开始重整,“一股独大”、“一股独霸”等陈年痼疾得以解决,市场迎来了大股东、中小流通股东和主力资金相互博弈,却又相辅相成的局面。股权分置改革也令沉寂多年的A股迎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 多层次资本市场
  •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中国股市的目标,也是市场创新的主线,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就是助推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推动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沪深股市已形成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三层次股票市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也已推出并有效运行中。

20年证券市场数据

历年沪深上市公司总市值

历年证券投资者开户数

历年股票总市值占GDP比值

历年净利润与国内生产总值

历年沪深上市公司家数

历年股票总市值与流通市值

证券投资基金家数及规模

历年全球主要市场市值变迁

上市公司20年融资规模

上市公司派现比例

上市公司历年送转股情况

基金历年分红情况

历史图片

静安营业部

1986年9月26日,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区分公司正式代理股票买卖。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创立,同年12月19日开业。

深交所开业典礼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始试营业,1991年7月3日举行了正式的开业典礼。

银燕电子企业债

银燕电子有限公司1992年6月8日在京发行400万元人民币一年期企业债券。

中小板开市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市,首批有8家公司挂牌。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2005年5月24日,三一重工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拉开股改试点序幕。

创业板开市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代表敲响上市钟后合影。

股指期货上市

2010年4月16日,首批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中金所正式挂牌交易。

坚实根基:机构投资者的成长跨越

证券和基金殊途同归

    资本帝国,券商江湖,从来不缺少故事。这个行业从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凭着“三五个人、七八条枪”起步,曾经有“三大券商”傲立群雄,也有群雄乱象、行业标杆骤然倒塌的低迷,更经历过刮骨疗伤式的整顿清理。饱经历练、付出了成长的代价,此时的券商行业尽管稚气未脱,但已站稳脚跟,快速前行在路上。
    从乱象丛生的老基金萌动时代,到凤凰涅磐,踏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从1998年40亿规模到现在2.3万亿,从2只基金扩张成了600多只,从被人怀疑到掀起一轮轮销售过百亿热潮,基金业在这近二十年间走过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券商从大乱到大治 更多>>

    1987年9月,国内首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正式成立,经过23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已有106家证券公司,15家上市券商。截至2010年6月30日,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到1.8万亿元,净资产5053.44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1755.51亿元。
    券商行业的发展并非坦途。券商初生时,个个血气方刚,存在挪用保证金、违规理财、集中持股等诸多问题。“327国债事件”的爆发,即是这种隐患最直接的体现。327国债事件导致万国证券倒闭,最终申银证券吸收合并万国证券,成立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尽管此事件震动了当时的证券界,但券商行业并未有实质改变,2003年下半年起,整个券业进入风险集中爆发的阶段。行业连续亏损,资金缺口巨大,挪用客户资产、坐庄等违规问题普遍。
    面对乱局,证监会开始了为期三年、刮骨疗伤式的整顿,过程痛苦而艰难。2003年8月,证监会明确提出了“三大铁律”——即券商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资产和托管债券,并在2004年及时启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2004年1月2日,昔日龙头老大南方证券正式被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实施行政托管,步其后尘的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德隆系。三年间,证券行业大清理,共处置了30多家高风险券商,指导重组了近20家风险券商。
    通过大整治,券商行业得到了净化,并最终在2006年后的大牛市中与资本市场一起成长起来。

基金业穿越激情燃烧的年代 更多>>

    1992年11月11日“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被市场看作是投资基金起步的标志。“淄博基金”引领了一波投资基金的成立热潮,到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正式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告了老基金的结束,公募基金的开始。1998年,南方和国泰基金率先成立,并迅速发行了开元和金泰首批两只基金。华夏、华安、博时、鹏华、长盛、嘉实、大成、富国等公司也陆续成立,这批公司后来就被市场称之为“老十家”。
    2001年,华安基金发行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2002年11月,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其后,QFII公布的上市公司调研名单充分显露其价值投资取向,这对当时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原来国外大机构都是以研究为先导,挖掘价值,不做选时。2003年,以基金为主导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掀起一波轰轰烈烈的价值回归行情,伴随这一轮行情里石化、汽车、金融、钢铁、电力“五朵金花”的大放异彩,“价值投资”理念的主流地位成功确立。
    尽管市场涨涨跌跌,但长久来看,基金的专业投资能力已显露无遗,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上证指数过去七年的累计涨幅为94.25%,同期全部偏股基金平均累计净值增长率为300.68%,超越大盘206个百分点。

历史图片

三年刮骨疗伤整顿行业

为期三年、刮骨疗伤式的整顿赋予了中国证券行业长久稳健发展的生命力。

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设立

200212月19日,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获准设立。

证券公司迈向国际化

一些实力雄厚的券商迈向国际化,2008年海通(香港)金融控股公司开业。

融资融券推出

融资融券的推出改变了A股只有单边上涨才能赚钱的赢利模式。

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挂牌

1993年8月20日,淄博乡镇基金成为全国首只在证交所上市基金。

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

2001年,华安基金公司发行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

新基金一天发百亿

2007年A股大牛市中,新基金发行火热,一天就能发超过百亿。

基金业盛典

2010年5月,“2010中国基金业金牛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

生命不息:个人投资者的成长跨越

中国散户的历史分野

    杨百万是谁?估计没听说过的股民很少。杨百万是亿万投资者中的一个代表。经过20年的发展,股票投资已深入千家万户。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沪深两市有效账户总数已达1.32亿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怀着创富梦想,一批批股民,或青春,或年迈,或多金,或少本,前浪追后浪地冲进股市。20年来,这些股民大致可以分为四代:1992年前是第一代股民入市时期;1992年-2001年,第二代股民入市;2001年-2005年,五年大熊市是第三代股民入市时期;2005年至今,第四代股民蜂拥入市。

第一代 “被入市”

    第一代股民在中国股市初创阶段入市,他们的入市原因不一,归纳起来,被动入市的居多,可谓“被入市”的第一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大部分实行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具有一定的债券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
    当时国人对股票尚不熟悉,政府动员党员干部认购股票,不少党员干部为了完成股票发行任务而被迫买股票,因此“被入市”。
    而“杨百万”们,或因下岗、或因离职,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股市把炒股当成职业。深圳“810事件”后,随着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各种规定相继出台,此时政府公职人员不得炒股,多数党员干部股民退出股市,其他第一代股民也大都退出股市,至今仍活跃在股市的第一代股民屈指可数。

第二代 大起大落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这之后入市的投资者可归为第二代股民。
    和赚得盆满钵满的第一代股民相比,第二代股民见证和亲历了股市的大起大落,大都有惨痛的亏损经历。

第三代 机构崛起

    市场上一般把2001年至2005年这五年大熊市中入市的投资者称为第三代股民。在此期间,基金、保险资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市,逐渐改变了散户占主导的局面。

第四代 新生力量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之后进入股市的可谓第四代股民。他们进场大多是沪指跌破千点后,恰好赶上了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见证了6214点的高峰,但到了2008年,股市大跌,也经历了低谷。他们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牛熊转换,迅速成熟。

硕果累累:上市公司的成长跨越

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缩影

    在中国股市的每个纪念时刻,人们总会提起一个上市公司的名字——万科,万科的成长之路与中国资本市场紧密相连。这家1984年在深圳悄然诞生的贸易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推动和支持下,如今已经华丽转身为年销售额接近千亿元规模的地产巨头、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
    而一部万科的成长史,折射出的也正是中国上市公司二十年的崛起之路。

A股传奇万科的蜕变之路

  • 一则招股函 廿载资本路
  • 1988年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开募集社会股金2800万元,由于万科当时净资产只有1324万元,为了推销股票,王石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闹市区摆摊设点叫卖万科股票,每股价格只有1元。这次股份改制和公开募资,让万科获得了2800万元资本金,开始涉足房地产业。1989年万科第一届股东例会召开,王石等11人组成了第一届董事会,这些人谁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万科会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公司之一。
        1991年1月,万科A(000002) 以14.58元的价格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配售和定向发行新股募集到1.3亿元人民币,与深发展、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一起成为深交所的“老五股”。自此万科开始了资本扩张之路。1993年4月,万科获得发行4500万B股的资格,每股发行价为港币10.53元,这让万科赶在中国经济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之前,获得了宝贵的4.5亿港元“过冬”资金。
  • 立行业潮头 圆千亿梦想
  • 为摆脱公司股权分散可能带来的风险,2000年万科引入有国家资本背景的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其“策略性大股东”。随后万科开始了一个梦幻般的十年,其资本支持下的高速成长故事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典型样本。
        与很多优秀上市公司一样,万科的每一轮经营扩张,都能在其资本市场的动作中找到清晰的印迹。1997年,万科通过配股募集资金3.83亿元,解决了其1996年主业增长乏力的困境,1997年营业收入猛然提升至65.37%。2000年万科决定开始新一轮城市扩张战略,再次进行增资配股,募集资金6.25亿元,在上海、北京、天津等10个大城市拿地,迅速完成了经营业务、市场开发、土地储备等方面的重大扩张策略。   2002年、2004年万科先后两次共发行了34.5亿元可转债,且绝大多数成功实现了转股,平稳地度过了房地产低谷期。2006年万科非公开发行4亿A股股票,募集资金42亿元,为此后备战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的几年积蓄了“弹药”;2007年8月A股市场牛气冲天,在接近历史最高点的时刻,万科增发3.17亿A股,发行价高达31.53元/股,此次融资被业内戏称为“在最合适的时间融最合适的资”;2008年万科发行了59亿公司债券,度过了金融危机的地产最低迷时期。

蓬勃向上:中国证券未来更美好

证券市场为经济提供强大动力

    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A股上市公司也从涓涓小溪汇流成滔滔江河。上市公司家数从最初的8家发展到今天的近2000家;主营业务收入从1990年不足10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逾12万亿元;净利润在老8股时期不到4000万元,2009年底已超万亿。
    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若干重大项目通过资本市场筹资,得以顺利实施完成;大批国有企业跨入资本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迅速与国际接轨;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高效率地配置社会资源;普通民众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成就斐然,但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存一定差距。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健全各项制度,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还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济新引擎动力强劲

    总体上看,资本市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二十年来,通过股票市场募集的资金达35711.75 亿元。其中,首发募集资金18338.65亿元;配股募集资金4226.8亿元;增发募集资金13146.3亿元,其中4986.11亿元为非现金认购股份;通过认股权证募集总额355.92亿元。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在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根据Wind数据,在沪深两市全部2441家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国资背景的,包括中央国有企业、中央国家机关、国资委、地方政府、地方国资委、地方国有企业和大学,共有1024家,占42%。
    国有企业大量上市促进了国有企业体制的变革。2003年,国资委选定宝钢为央企董事会建设试点企业。经过七年努力,到今年6月,国资委已宣布新增8家企业推行董事会建设,而至9月中旬,这一数字已更新为32家。前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多次公开场合表示,董事会制度建设一直是国资委各项工作的重点,也是国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在资本市场舞台上不断上演,资本市场为投融资双方自主交易提供了高效平台,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三脉络勾画市场美好蓝图 更多>>

    首先,从技术上看,2005年至2008年剧烈波动中,确认了1500点的底部。而 2009年以来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可以看成新的价值中枢确认阶段,虽然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但从长期来看,价值中枢不断上移将是大势所趋。
    其次,二十年间政策对于市场的调控方式不断地变化,从政策扶持阶段的纯行政性干预,到政策倒逼阶段注重制度化建设,再到准市场化阶段制度化建设趋于完善、并逐渐转向市场化调控方式。这种转变过程有一定的必然性,也预示着未来政策主线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股票实现全流通,股价以及股指的运行趋势也越来越贴近于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及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这就要求政策调控从直接针对股市转向通过作用宏观经济而间接作用于股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 WTO,以及在资本项目上逐渐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因素对于中国经济乃至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日渐增强,而且中国因素也已开始影响世界,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与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政策调控方式与国际接轨。
    最后,在资金市的主线上,根据历史经验,无论是从经济流动性、货币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三个层次上观察,还是从货币缺口的角度去解析,流动性状况归根结底是对于宏观经济的反映。因此,只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势头不改,只要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不变,那么,充裕的流动性就将支撑中国股市长期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