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不断成为新闻主角

最近一周,关注度最高的财经新闻自然是股市跌破2000点;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成了新闻主角,比较刺激的新闻有如下两条:

有媒体报道称,虽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三令五申不允许收“过头税”,在河北的沧州、衡水等市的多个县,仍出现了“补交税”和“提前收税”等征收“过头税”现象。诸多当地中小企业被国税局列入约谈名单,面对企业的诉苦,数额甚至可议价。“钓鱼岛”在口头上成为征税的重要理由。

也有报道称,江苏、云南、山东等地出现县乡政府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借资”事件,其中,江苏大丰市新丰镇的融资年息已高达23%,其他地方的也多在12%以上。有关人士称,为了获得更多土地出让收入,很多地方掀起建新城、新区的热潮,政府前期需投入大量配套设施,所需资金一方面通过银行贷款,银行贷不到资金,面向社会融资就成为不二选择。

以上两条新闻其实不算是什么新闻了,类似的事件一直发生,除了细节的差异之外,“又发生了”这本身倒也是新闻。至于这些违规行为能否被遏制,地方政府机关负债能否规范,以及衍生的话题如三公消费支出能否抑制,税收增长刚性目标能否改变,财政收入预算体制能否修正等等,这两天媒体同行们、专家学者们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本文不多讨论。

本文仅仅就投资的角度,尤其是股市投资者的角度,来关注这些现象和股市暴跌之间的潜在联系。【我来评论】 转发到微博

地方政府行为加剧股票市场担忧

10月份的经济数据实际上相当不错,然而市场却一点都不给面子。经济数据回暖背后是政府及时采取了“稳增长”的系列政策,而地方政府投资的回升在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事实上,部分市场参与者一直担心以下几个问题:地方政府继续加大投资的“稳增长”措施,是否会持续?是否有能力持续?是否增加了潜在风险?

这几个问题很难回答,而这样的担心一直在市场里存在。我们近期一些看到的现象,比如前面我们看到的两条新闻,很明显会加剧这种担心。或许新闻反映的只是个别现象,但其共同点是反映了在土地出让收入锐减、税收增速放缓、负债还本付息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缺钱的现实,而“稳增长”的政策推动,恰是需要地方持续花钱的。

过头税的新闻让投资者担心,到底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孱弱的企业盈利是否会受到更大影响?此前征收过头税、乱收费的地方政府或税务机关行为已经被更高层级的政府明令喝止,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明是反面教材,却被更多的地方政府活学活用,甚至采用了如此离谱的借口巧立名目。

另外,市场的担心还包括,就算没有特别恶劣的过头税,但上市公司的实际税负可能也会增加,因为中国的名义税率较高,实际执行环节往往有空间,合法地加大征税执行力度同样会给企业压力;另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可能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上市公司半年报时已经有不少公司披露业绩下滑的原因是因为财政补贴没到位;此外,在结构性减税政策下,税收的总量目标压力仍然很大,结构性减税优惠之外的企业,可能更多承担税收压力。

而基层政府高息集资问题,不仅反映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很缺钱,更引起市场对于现有口径下地方债务统计是否存在较大漏洞的担忧。

08年开始的四万亿投资,最初银行是给地方借款的主力,当银行发现他们只能借新还旧、风险不断上升的时候就开始谨慎了,随后城投债成为新的主力;但城投债也有门槛,监管要求也不断提高,于是信托逐渐开始发力,我们看到了基建信托、地方政府应收账款信托等“创新”产品不断出现;而从银行、城投债、信托这些地方都弄不来钱的基层政府,只能选择直接以类似高利贷的形式进行高息集资。

市场的担心很明显:高息借债问题,会不会直接诱发违约风险?会不会间接诱发跟地方政府做生意的企业出现坏账风险?会不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系统性风险,进而影响到金融体系其他环节?会不会因此而影响政府未来稳增长的潜力?

此外,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正是股票市场参与者完全无法预期的,这些现象到底有多普遍?相关新闻出来之后,暂时还没有官方回应。而此前我们看到的地方负债数据,最多到达县一级的融资平台。如今在传统的融资平台之外,镇一级的政府和“城管局”等政府机关本身成为新的融资平台,这要审计、统计起来难度极大。我相信中央政府对于此类事件应该已经很清楚,未来会不会进一步限制就很难说了。

对于股市的投资者来说,完全无法获得关于基层地方政府真实负债情况的信息,对这个事完全没底,因此对于地方负债问题的担忧只能持续发酵,更会因为这些新闻披露的事实而进一步加剧。【我来评论】 转发到微博

政府高息负债削弱股票资产吸引力

刚才我们讨论的时候,一直强调这只是部分市场参与者的担心,在无法得到充分信息之前,也不能简单地用部分现象臆测整体风险。

我们退一步考虑,假设上述问题都是多虑了。过头税的问题可能得到解决,减税政策的效率未来仍然会提升,至于地方政府的各种负债,也可以在发展中慢慢解决。事实上,我个人也一直认为把钱借给政府,哪怕是层级较低的地方政府及政府机关,风险都不会特别大,尤其是内部人集资,或者通过信托等金融渠道,赖账了总也会有人买单吧。

但是,即使是承认上述观点,单就地方政府高息负债这个现象本身来说,对于股市仍然存在另一层面的伤害。

回头想一下,为什么去年市场表现出来股债双杀,而今年却是债牛股熊,除了货币政策的差异之外,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大大弱化,因为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风险事件几乎完全被政府买单了。

政府信用在不断延伸,延伸到了哪个角落,投资者自然趋之若鹜。

你想想,如果地方政府部门给你20%的利息集资,你相信他的信用,脑子有毛病的才去买股票呢?即使高息集资是个别现象,但地方政府基建信托和应收账款信托总是正常金融渠道出来的产品吧,你把钱投给他们,也有10%左右甚至更高的收益,这不比你提心吊胆炒股票强得多。

虽然股票市场的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中国股市已经有了罕见的投资价值,沪深300的分红率已经超过了美国。问题是你分红再高,只是跟你自己比,却没有办法跟市场上包含政府信用的这些债务投资渠道去比。股票是资产,债权也是资产,资产的定价都会基于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因为政府信用的不断延伸,很多公众心目中的“无风险利率”被极大抬高了,这对股票资产的定价本身产生了根本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今年以来蓝筹股跌的少,一些极低估值的板块还是上涨的,实际上也是因为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历史低点,沪深300市盈率不到10倍,跟10%左右收益的地方政府信托的“估值水平”比较接近,还能有那么一点吸引力。这个事情,郭主席倒也好像早就提醒过投资者了啊。【我来评论】 转发到微博

撰稿:新浪财经评论员 杨宇

虽然经济数据回暖,但市场对于包括地方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持续性一直存疑,过头税、高息集资等事件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即使市场的担忧不成立,政府信用的过度延伸,也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股票资产的吸引力。 【我来评论】 转发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