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一:中酒协为何瞒报17个月

从中国酒协的一份内部文件来看,早在去年6月,该协会就已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但却未将相关情况公之于众。如果报道属实,则意味着发现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后的17个月内,酒业协会没有任何作为。

“比发现新的有毒物质和出现新问题更可怕的是,酒协对大众还隐瞒了多少秘密?”一位白酒消费者抱怨,白酒行业秘密太多。他表示,从酒协发布的声明来看,塑化剂问题在去年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但声明却轻描淡写称,行业在积极整顿后问题已解决,这样的声明怎么能服众?”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中国酒业协会在塑化剂监管上已经做的工作、或者已经掌握的资料,应该及时告知消费者;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开展特定产品例如白酒产品中塑化剂的风险监测,并及时公布工作进展。这样才会对行业整改起到更好的督促和推动作用,才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

由于检测标准空白,国家监管部门至今没有对一家白酒生产企业进行过处罚。较早触发白酒行业整改塑化剂问题的,是地方政府。

在中国酒业协会和白酒企业偷偷摸摸做了大量有益于消费者的工作之后,一轮质疑的排炮过后,基本上都付诸东流。为什么?因为消费者被蒙在了鼓里,消费者被剥夺了知情权,而这样的知情权,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又绝非是可知可不知的。【我来评论】

追问二:到底还有多少酒中有鬼?

►小调查

你是否相信酒鬼酒塑化剂超标近3倍?
相信
不信
不好说
你今后还会选择购买酒鬼酒吗?
不会
不好说

 酒鬼酒中塑化剂超标问题21日被监管部门证实,而根据通报,还有白酒中被检出微量塑化剂。监管部门反应迅速值得肯定,但公众还希望知道,被查出含有塑化剂的白酒有哪些品牌,其含量是否超标。公众有权知道真相的全部,因为这与消费者健康紧密相关。

对健康是否会产生危害,不是谁说了算,需要经过长期大量的验证。在我国的食品国家标准中,就详细列明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的限量值。既然设定限量值,那么超过限量值就可能威胁健康。尊重科学是对公众负责,明明白白才是尊重科学、尊重公众。

事实上,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大量令世人震惊的问题多年之前就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但无论是企业,还是协会,甚至包括部分基层监管机构,对问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躲在食品里的“妖魔鬼怪”能长期“潜伏”。

要真正把食品里的“鬼”挖出来,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需要企业、行业协会、监管部门和公众共同努力。把游荡在暗处的“食品幽灵”拉出来,放在阳光下暴晒,让失信付出的成本大于失信获得的利益,诚信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心中真正的生命线。 【我来评论】

追问三:为何行业“潜规则”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

►股价走势


从牛奶添加“三聚氰胺”到“铬超标胶囊”,从“地沟油”到塑化剂入酒,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潜规则”,正在一点点消耗着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纵观这些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共性,例如这些见不得人的“规则”都在行业内盛行已久,都是由媒体首先曝光,都与安全生产标准不高和检测漏洞有关。尽管有关部门在事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但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行业“潜规则”能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在其中又扮演何种角色?应如何发挥全社会的力量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那么我们还有别的办法规制企业吗?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发挥其了解企业并沟通政府的作用,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然而,我国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奶农在生鲜乳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几乎是业内人所皆知的“秘密”,但几家乳品行业协会集体失语。类似的,有关行业协会已在数年前了解到一些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实,却没有将这一情况及时反映给监管部门,以至贻误了最佳处理时机。尽管我们不否认行业协会应代表企业诉求并积极为其争取利益,现实中有许多行业协会就是靠会员企业缴纳的会费养活,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为了本行业的一己私利而牺牲行业协会公共利益,更不能默认行业“潜规则”长期盛行并游离于监管。

令人欣慰的是,商务部表示,目前白酒行业安全追溯体系正在试点。如果本次食品安全风波可以推进食品安全建设,未尝不是公众的福祉。当然,进步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尽早将行业内部的“自纠自查”升级成为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并对酒企样品的塑化剂含量进行权威检测。【我来评论】

消费者没有被尊重,后果当然很严重。尽管我们市场经济建设好多年了,但仍有不少的部门、协会乃至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包办思维,一厢情愿地以为能不让群众操心就不让群众操心。殊不知,在现在这个权利意识觉醒、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以为的好心,换来的可能就是群众的骂娘。【我来评论】 转发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