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中经济的脸,稳增长未曾改变
  中国梦中,新常态下,去年GDP增速创24年新低,经济告别高速增长阶段,为防止进一步失速,经济大员们想方设法保增长。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稳增长从未缺席,经济管家们如何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发展动力的重置?
作为技术官僚的代表,现年67岁的周小川已经掌舵央行12年,李克强政府上台以来,周小川和他的央行系统依旧维持着一直以来的低调风格,很少在公共场合阐释或探讨央行的政策取向。愈是如此,市场对其一言一行愈是关注,对其难得的公开表态更是字斟句酌,生怕漏掉或误解中国金融政策“掌门人”释放的信号。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将是经济重新启动的关键,没有充裕流动性支持,增长将更加艰难。
央行绝不会目送经济增速继续下滑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庞大的刺激计划,央行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制造了宽松和低利率的货币环境。2014年中国经济正式步入新常态。之前央行的政策会屈服和照顾经济增长的压力。2014年,中国面临着金融危机后又一次政策压力测试点。2014年全国GDP增速只有7.4%,创24年来新低,四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7.4%、7.5%、7.3%、7.3%,压力不可谓不大。
但央行这次看起来似乎更能坚持自己的主张,直到2014年11月末时才动用了降息工具,且全年未动用全面降准工具释放流动性。央行在各种文件中多次表示市场目前并不缺钱,目前货币信贷存量巨大,2014年末我国M2余额122.84万亿元,为2007年的3倍。这并不意味着这央行会置经济增速下滑不顾,周小川曾明确称当经济增速超出合理运行区间时央行会出手。2015年2月3月,央行先后宣布降准和再次降息。
从过去的一年来看,国务院和央行只是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有所提高,而并没有袖手旁观。容忍度提高一则是因为经济体量变大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数变多,就业无忧;二来有之前四万亿的教训,政府担心再次大放水后经济难以承受其副作用,并丧失倒逼转型的机会。而政府一旦认为经济在失速的同时面临更大风险,如通缩等,国务院便会果断出手。
流行性投放工具翻新 再降准将水到渠成
扭扭捏捏也好,半推半就也罢,央行在容忍度提高的同时,也在2014年尝试了多种微调工具,定向降准、SLO、PSL、MLF等轮番登场,堪称花样放水。2014年基础货币供给渠道发生了变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和其他流动性支持工具)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2015年这一趋势有望延续。随着外汇占款日渐枯竭,2015年全面降准仍有较大空间,或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2015年,央行政策选择或会更多考量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动作:现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经出现分化,更多重要经济体也已加入到量化宽松的战争中。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窗口是周小川在澳大利亚参加完G20峰会回国后的第一个星期五。此次峰会上并没有出现周小川的公开报道,我们不知道周小川跟各大行长交流了什么,就像我们一直不清楚央行在想什么一样。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大约高出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开始实现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角色转变。资本输出时代,对外投资将和对外贸易结合在一起,中国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将进行商品输出,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输出搭配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来实现。
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
在传统的区域贸易合作方面,挖掘区域贸易新增长点。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优势产品对沿线国家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通过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中国的对外投资相当一部分是以购买中国设备的形式出去的。不论是高铁、火电还是水电,中国设备的性价比是有竞争力的。 在增加自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和农产品进口的同时,加大非资源类产品进口力度; 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双向投资合作方面: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由简单商品贸易向更高级的相互投资转变,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鼓励重化工产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富集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旺的沿线国家投资,深化与农业资源丰富的沿线国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合作。鼓励企业到沿线国家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统筹谋划陆上、海上、航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推进亚欧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骨干通道建设,努力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加强海上港口建设及运营管理,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
各地转向“一带一路”布局
地方申报自贸区降温,多地对一带一路建设明显热情高涨,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提出了当地的 “一带一路”战略,其中不乏去年提出积极申请设立自贸区、今年重点强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省份。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甘肃、陕西、内蒙古、河南、湖北、广西、辽宁7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申报自贸区,其中有大部分省份是连续申报。最明显的是在2014年地方“两会”上,当时有20个左右的省份提及自贸区建设,并且还出现在一个省份中多个城市申报自贸区的现象。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长期来看,财税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提高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为未来国家经济的健康增长打下基础。当下稳增长压力下,财政部2015年必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在资金上为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基建等保驾护航。
财税改革是未来增长的基础
财税体制目标包含三大方面:即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从逻辑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基础、要先行;收入划分改革需在相关税种税制改革基本完成后进行;而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需要量化指标并形成有共识的方案。
2015年是改革的关键:今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取得决定性进展,税制改革在立法、推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基本达成共识,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新动力:财政资金撬动投资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又强调财政政策需加力增效,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是防止经济增速失速、实现经济重新挂档的重要手段。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发布稳增长策略,诸多稳增长的省份都表示将更多运用财政政策,以此为杠杆撬动民间资金。在中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数量有限。在此情况下,财政资金、土地等资源向省级政府集聚,地方政府更多通过财政补贴或者贴息的方式,撬动企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2015年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这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城市与城镇人口集聚对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需求。二是国家区域开放战略布局的具体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新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使得我国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与内陆接壤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三是对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集中体现在大气、水与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而清洁能源、智慧城市、生物工程、健康医疗等新兴产业的培育等,2015年也将进入加速推进期。
另外,通过财税改革,提高收入较低的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会形成一个收入增加,消费扩大继而促进就业和收入继续增加,再促进消费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助于民众消费,如楼继伟所说,养老保险改革已经不能再拖。
2014年中国GDP增长7.4%,增速创24年来新低。为了防止经济失速,同时实现在增长中求转型调结构,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去年一直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据统计,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国家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总投资额度已达1.4万亿元,种种迹象显示,依靠批复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发改委又回来了。
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都不能承担起短期稳增长的任务,只有投资可以。在短期内,投资仍对维持经济增速有着重要作用。
交通类基建仍不可或缺
今年发改委将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等新开工重大项目相关工作。今年发改委将重点抓好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内河高等级航道、新建干线机场等新开工重大项目相关工作,确保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郑州至万州铁路、石嘴山(蒙宁界)至中宁公路改扩建、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与发改委大量批复基建类投资项目相吻合的是,地方政府主要也已以稳投资为主,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保障房是各地的主要投资项目。和以往地方政府高调宣布投资额不同,此次仅有黑龙江和河北两省公布了投资额,两地的投资额合计超过万亿元。黑龙江、河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份都将加大投资力度置于优先位置,其中尤为重视基础设施、交通设施、能源项目、保障性住房等重大项目的投资。
从中西部各省2015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可见,基建设施投资仍占大头。如,广西今年重点项目投资200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84亿,占比最大;云南今年将重点督查20项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1371亿元。其中,铁路、公路、机场等项目投资731亿元,占比超过一半。此外,湖南、湖北发布的今年上万亿投资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将是投资之轮
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社会公共产品的消费水平将逐步提高。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将是投资之轮。
环境保护和改善将成为社会公共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是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深入推进、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政府在大气、水和土壤防治上大约将陆续投资6万亿元,环保产业将是2015年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PPP模式的试行、推广为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开辟了新的渠道。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再受到政府的财政约束。此外,网络通讯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推动公共网络和智能终端建设,云时代的智慧城市将是国家公共设施的投资热点。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投资将成为2015年社会公共产品质和量的保障。
其他诸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待开发程度仍较高的领域,也将成为稳投策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