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6月7日中国央行宣布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再度破冰。对比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前后银行业出现的积极变化,并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看看中国银行业能从中学到什么。

央行通过放宽存款利率在一定比例内浮动的方式启动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面对这一新鲜事物,投资者产生了种种疑问……

>>>疑问一:银行靠稳定的利差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答:是的,一去不复返了。】
  提高非息收入和提高单位资产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入是国内商业银行经历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总趋势。

利率市场化使美国银行非息收入大幅提高
  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利率市场化前,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75%-82%;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期利率市场化后,净利息收益占比从75%下降到60%,非利息收入占比从20%上升到40%。非利息收入的上升推动了美国银行业单位资产综合收入大幅提高,从上世纪70年代的3%上升到5.5%。

目前中国银行业利息收入仍占统治地位
  截止2011年年报,中国上市银行平均的非利息收益占比为14.06%,利息收入占85%以上,处于统治地位;而单位资产综合收入为2.99%,和美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情况非常相似。以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工行为例,2011年工行在银行间市场的投行业务发力,托管收入和手续费收入也均为行业第一,非息收入占比达到23.66%,压过招行的20.64%,但和美国银行多元化收入结构相比差距还非常明显。

>>>疑问二:中小银行依靠利率打破大银行垄断的时候到了?

【答:没到,利率市场化实质上利好大银行。】
  “规则是手中有牌的人先说话,其他人只能选择跟或不跟。”银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网点和存款资源优势注定了,利率管制其实保护的是小银行,大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资源优势给大银行带来的优势更为明显。存款利率允许上浮10%以后,大银行一致行动应对平稳,股份制银行则多次被迫调息。另一方面,据最新报道,银监会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取消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给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遇到的存款瓶颈减压。

中国利率管制环境才利好中小银行
  前5大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占比在则是逐步被中小银行蚕食,从2005年的78%下降到2011年的59%。(中、美均只统计银行间交易商会员单位)。

美国信贷市场前5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在利率市场化后逐步上升
  金融危机后由于政府出资救助大银行,信贷市场集中度骤然上升致52%。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反而使银行信贷业务的集中度有所提高。

>>>疑问三:银行的利差将明显收窄?

【答:未必,利差可能有扩大的趋势。】
  利率市场化前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均值为1.3%,在利率市场化期间逐步扩大之后进一步上升到3.14%;金融危机期间利差有所扩大,2010年已接近3.5%。而中国银行业2011年按规模加权的平均净利差为2.58%,明显低于美国。
  ♦ 利率市场化将提升非息收入占比
  美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中,贷款仅占58.4%,利率市场化使美国银行业表外的证券化资产及衍生品交易贡献了更高的净息差收益,金融危机后平均净息差为3.53%,仍明显高于国内上市银行2011年规模加权的净息差2.517%。
  ♦ 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银行主动追求风险溢价
  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业主动追求风险溢价平均不良率达到4.4%;1997年-2006年下降到2.1%,金融危机后欧美银行的不良率大幅提高,2010年美国银行业平均的不良率达到6.3%,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违约率达到9.7%,消费信贷的违约率则保持在3%-4%。
  不良贷款方面,2003年之前中国银行业的表现极差,超过20%,此后随着银行股份制改革带来的资产拨离和内部机制的转变,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快速下降,2011年上市银行平均降到0.81%。未来商业银行主动追求风险溢价,不良贷款比例有升高的趋势。

>>>疑问四:相对于美国银行全能的业务结构,中国银行业的优势在哪?

【答:中国银行业优势为人力成本较低,劣势为税负相对较高。】
  ♦ 中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为35% 美国银行业为60%
  2010年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61万美元,金融高管人员的薪酬更是高达800~1000万美元,员工平均收入36.7万美元。上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一度达到65%以上,此后呈下降趋势,但目前的成本收入比仍在60%的水平;相对应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1万元人民币,银行也高管人员的薪酬在150~800万元人民币,员工平均收入26万人民币元,相应成本收入比仅为35%。
  ♦ 美国银行业实际税率较中国银行业至少低1/3
  美国银行业的所得税率在1986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5%左右,此后,上升到35%的水平,金融危机中的亏损抵补了部分应纳税额,但2010年仍维持在30%以上,平均较国内银行的所得税率高出10个百分点。但美国银行业不缴纳营业税,而中国银行业要缴纳相当于营业收入5%的营业税,结果,美国银行业金融危机前1997年-2006年的实际税率为11.1%,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由于所得税大幅减少至仅为5.4%,较中国上市银行平均17%左右的实际税率至少低1/3。

>>>疑问五: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中国招商银行学美国运通 行长马蔚华总结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三招
  第一招:发展小微企业提高溢价能力;第二招:发展零售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第三招:利用信息科技实现标准化、批量化、降低成本。
  招商银行2005年开始启动的零售业务改革,2008年招行的50万以上净值的客户比例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一倍,零售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保持在35%至40%,一直保持股份制银行中最高的比例,拥有了存款端的低成本优势。而在中间业务中的理财产品代销市场上,2008年,招行以3.2%存款占有率,贡献了7019亿得理财产品销售额,达到当年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量的12.614%。这和美国运通的黑卡定位最高端的1%的客户群,以10%的发卡量,在信用卡消费市场中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思路非常接近。
  ♦ 中国民生银行学美国富国银行 董事长董文标总结了民生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思路
  学习富国银行,以小微业务做突破口。他认为银行需要在差异化的道路上赢得巩固的基础,零售银行业务和小微银行业务是最稳固的银行业务基础,零售银行业务对网点和人员的要求较高,民生选择小微为突破口,力争成为中国最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
  通过定位中小提高溢价能力提高贷款端的溢价能力民生和策略和美国富国银行如出一辙:美国市场上富国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较高得贷款溢价能力,净利差排名美国上市银行前列达3.81%,净息差高达4.3%,排名美国大型银行之首,金融危机后2011年净息差仍然高达3.94%。
  国内市场上民生银行2009年开始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客户,“商贷通”贷款余额增量分别占到同期民生全部贷款增量和零售贷款增量的41.3%和88.4%。2011年1季度,新增商贷通贷款利率平均上浮比率达40%以上,2011年以2.96的净利差排名16家上市银行上市银行第一。
  国内小微企业有4000多万户,对外部资金有较强需求的超过80%,而成功从银行取得过融资的不足12%,商贷通客户70%以上是首次贷款。说明这项业务的主流客群曾经被银行业整体忽视,民生所做的,是把一群被冷落的客户据为己有。2009年至2011年,“商贷通”业务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贷款余额从66亿猛增到2325亿元,累计客户数量达到15万户。可谓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结语:中国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业将上演竞争大戏。大银行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中小银行须走个性发展道路。

利率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息差收窄,过去中国银行业“千行一面”的同质化竞争格局将彻底改变,股份制改革之后大银行也开始觉醒;面对大银行的资源优势,中小银行必须走差异化定位的道路,这可能是一个“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时代,特色鲜明的中小银行将越来越多。竞争大戏早已开锣,除了招行马蔚华的零售业务、民生董文标的小微、特色鲜明的还有兴业李仁杰的同业业务和债券投资业务可以说是投行式的商业银行,有趣的是他们都找到了国外的学习标杆,中国是否能诞生真正的“银行家”我们拭目以待。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