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等内容。[评论] [滚动新闻]

视频报道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三季度经济数据
三季度经济数据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进出口、房价等数据早于CPI陆续发布。

楼市再出调控政策
楼市再出调控政策

有关部委近日分别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之五大聚焦

聚焦一:调结构促转变

公报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排在第一。


新华社近日播发的文章也强调,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详细]

聚焦二:收入分配改革

公报摘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解读:收入分配改革路径应该偏重初次分配领域还是再分配领域?这是近期学术界的热议话题。昨天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了上述要点。


在全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就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公报强调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这些都属于再分配领域。[详细]

聚焦三:经济领域改革

公报摘要: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解读:“财税体制改革是下一个阶段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目前中国面临的很多深层次问题症结都在于财税体制,譬如地方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以GDP为一切标准的发展模式、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地方事权和财权并没有统一。”


刘元春认为,如果地方财权、事权并不能匹配,将会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针对于此的财政体制改革,其深度和难度,不亚于分税制改革,将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笔。[详细]

聚焦四:区域发展、城镇化

公报摘要:公报摘要: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解读:“协调”、“积极稳妥”,在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这些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的区域规划,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到2030年的城镇化率将达到约65%,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针对我国未来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情况,“协调”、“积极稳妥”这些思路的提出,对于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的同质化竞争的解决,更具有前瞻意义。[详细]

聚焦五:政治体制改革

公报摘要: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解读:公报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使用了“大力推进”;在谈到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时使用了“加快推进”;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使用了“积极稳妥推进”。


在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浦兴祖教授看来,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均衡性。“强调‘积极’是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对它应该有高度的认识;强调‘稳妥’则是表明政治体制改革有敏感性和复杂性,这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他认为,关键不在于如何表述,而是在于实践。[详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之六大亮点

亮点一:要求全面推进改革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文]

亮点三: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

 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全文]

亮点五:发展现代产业战略新兴产业

 全会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全文]

亮点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会公报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全文]

亮点四: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文]

亮点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全文]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之七大关键词

扩大内需 发展方式 文化产业 收入分配 统筹发展 改善民生 体制改革

公报:扩大内需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消费排“三驾马车”首位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猜想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着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八大改革攻坚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层级,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

三、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稳定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制度的改革,切实发挥价格在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控制污染排放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改革既充分考虑资源稀缺程度、抑制不合理需求,又考虑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保持价格总体稳定的需要。

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使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七、深化社会领域改革: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效率的关系。

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的职能定位,逐步实现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完善国有资产制度,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革,要大力推进铁路、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的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建立财权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健全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着力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有效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八、协调推进城乡改革:五中全会会议报告提出要,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十二五”规划意见诸多新提法

在5年远景目标中,首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显示收入分配成为5年计划重点。

在消费领域,从十一五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到十二五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在现代化工业领域,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海洋经济。在新兴产业领域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先导产业,并对重点发展的子产业进行了调整。

民生保障方面,从十一五的完善城镇职工保险向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首提“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十一五”规划取得的主要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高等教育:2006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10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739万人;2009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144.7万人。

微博热议

专题内搜索

专题制作

新浪财经 马龙 金龙
联系电话 010-62676058

分析评论 更多>>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