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88年7月28日始,国务院放开十三种名白酒价格,点燃了白酒企业骨子里的市场血液,也就此点燃了白酒江湖的战火。1990年开始,各大知名白酒纷纷祭出涨价大旗, 八大名酒平均零售价到1996年底上涨幅度达到144%。产量方面从1989年的399万吨到1997年的709万吨,增长78%。各地酒厂如雨后春笋般 地涌现, 一些名酒厂全线扩产,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1996年,云南曲靖192人甲醛中毒,35人死亡的假酒案爆发;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千余人中毒,27人死亡,震惊全国;央视制作了专题片《真真假假话白酒》进行了深度报道;标王秦池爆出勾兑门,直接成为白酒行业第一个黄金年代结束的直接导火索。行业产量进入下滑通道,萎缩过半,各地酒厂倒闭整合不断。在这场调整中,汾老大没落,茅台、五粮液等逆势穿越周期。 [详细]

2003年的低谷之后,白酒行业再次进入增长轨道,到2011年产量达到1026万吨,比1997年上一轮峰值又增长了近50%,整个白酒行业特别是高端白酒在收入和利润上都达到历史峰值: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总额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2012年前3季度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利润仍延续了高歌猛进的态势。白酒股也成了投资者眼中对抗经济周期下行的不老的明星,部分投资者最多获得几十倍、甚至近百倍的收益水平。但11月酒鬼酒被爆出塑化剂超标之后,引起了白酒股票的整体大幅度的下跌,在短期食品安全事件之外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嗅到的是行业再次面临拐点的气息。
在2012年秋季全国糖酒企业营销论坛上,盛初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朝成作了《2012中国酒业形势拐点与厂商应对之道》的演讲,抛出了白酒行业的“拐点论”,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其观点是,中国的白酒行业在2012年很有可能会进入到一个分水岭,告别2010年和2011年的超高增长黄金节点,告别过去十年的胜景,但这是增速的拐点,行业集中度也将进入逐步提高的轨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