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当持续“高烧”的文化投资尤其是媒体投资渐渐退潮的时候,一个逆流而上的身影便显得分外夺目。作为中国最大的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具体操盘手,李博伦又一次被卷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坐拥10亿元巨资,开发13项业务,豪迈构筑跨媒体帝国梦的同时,他也为我们激情演绎着一个关于财富与成功的完美版本:艰辛创业、历尽劫波、打造辉煌、内圣外王……——让我们走进李博伦,解读财富,领略成功。
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到文化事业的管理者,到文化产业的实践者,文化似乎成了李博伦割不断的人生宿命。作为如今在文化界炙手可热的重量级人物,李博伦与文化的最初纠葛,源自于他的第一个职业——乡村教师。
1972年师范毕业的李博伦,被分配到石景山区一个农村小学做音体美老师,月工资只有27.5元。尽管生活很清贫,他却安之若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第一次感到与文化如此贴近。那时,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校长,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明的福祉。
1978年,李博伦24岁,本命年的他由于工作努力,先被“挖”到企业做工会文体干事,继而调到市政府和中央机关的宣传部门,做的还是文化管理工作。1990年,已是处级领导的李博伦,毅然做出下海的决定,迈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时年,李博伦36岁,又是一个本命年,属马的他希望自己马年里能够“马到成功”。
下海后,李博伦最先在中国天平实业总公司当副总,分管行政工作。由于不甘替人打工,得知“天平实业”下面有一个空壳贸易公司,他便铆足劲儿“要自己做老板”,将空壳子公司重新登记注册了“中国天平经济文化有限公司”。李博伦向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一位医生借了5万块钱,朋友信任他,连借条都没让李博伦打,李博伦当时撂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这5万块钱我将来用3倍的还你”。
创业艰难百战多。没有经验、没有人才、没有资金,白手起家的李博伦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无老板”。由于资金捉襟见肘,他每月只给自己开180元工资,甚至还不如在楼道打扫卫生的阿姨。公司买不起车,就租了一辆首汽公司的破皇冠出租车,由老总亲自当司机。初学开车,“手潮”的李博伦常常被交警拦住。凭借多年宦海沉浮广结的善缘和锻炼出来的口才,他当街便和交警盘起“道儿”来,一聊,原来他还和交警的领导、同事是哥儿们,每每便被交警挥手放行。
朋友的5万块钱最终改变了李博伦的一生。天平公司创办后的一年内,李博伦靠一批工艺品出口,成功地赚到了几十万元,掘到了从商以来的第一桶金。他没有食言,马上拿出15万元,还给了到现在他都非常感激的那位医生朋友。
此后,由李博伦领军的天平公司触角遍及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旅游、保险、证券、拍卖、文化、影视、模特经纪等业务,发展成为拥有20多家子公司、千余名员工的多元化企业集团,还协同外经贸部组建了中国亚太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会,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企业联席会议。1999年,李博伦以亚太促进会副会长、联席会议副秘书长的双重身份陪同江泽民主席参加了在新西兰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2001年10月,他又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名气越来越大,摊子越铺越大,但李博伦却依然割舍不下钟情的文化产业。他依稀记得上小学时的经历:家境贫寒又酷爱画画的他,因为没钱买蜡笔,便一幅画5分钱卖给亲属和周围的同学,这样,卖两幅画就可以买一盒蜡笔,他又可以继续画下去了。人生境遇在变迁,他对“文化”的理解也从混沌走向清晰:在他看来,文化不仅是功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利在当代的产业,他希望从文化中挖掘财富,并以财富反哺文化。
他先后参与筹办了“英皇杯”、“飞图杯”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戴娆、白雪等一批实力派新星就此走上舞台;他与北京电视台合办春节联欢晚会,与中央电视台合拍《走进澳门》专题片,开启了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大型电视台综艺节目制作的先河;他还投资拍摄了电视剧《姐姐妹妹闯北京》,大胆起用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燕子”赵薇,成为赵薇出道以来的处女作。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这四个年份,是“天平公司”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顺风顺水的李博伦,在浙江安吉修建了大酒店,在上海投资建设了天成小区,在深圳、香港成立了公司。
一球天下响。让李博伦和天平公司声名远播的,还是独家承办的有球王马拉多纳参加的1996年中——阿足球对抗赛,前后操作28天,北京、成都踢了两场,满盆满钵赚了300万元。在北京、成都两地,均创造了1996年足球赛事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高、电视收视率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等多项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