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CHINESE IS COOL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 12:45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在建国55周年之际,所有人都在为中国的变化感到兴奋,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机会,他们还觉得- 随着完美的跨越和冲刺,21岁的刘翔成为了亚洲新偶像。随着大批金牌在雅典落入中国体育代表团囊中,在人民共和国建国第55个年头的秋天里,中国人感到信心爆棚。
在雅典,奥运TOP赞助商三星公司特地在其展览馆以中国为主题,举办了一天的展览,命名为中国日(CHINA DAY)。这一天,三星的展场放置了一面巨大的空白画布,邀请参观人员共同绘制一幅巨型长城水粉画。八达岭的长城成为当天奥运场外的焦点之一,排队参观展览的人甚至比旁边等着进超市购物的人还多。 4年以后,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北京。“我们已经开始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准备,”三星公司体育营销部部长黄晟洙说。“雅典是个小市场,这里的活动更多的是展示,而北京的背后是中国,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消费资源,到2008年,我们将有更漂亮的展览馆和更丰富的活动直接和市场促销相关。” 三星的体会也是诸多跨国公司的体会——未来要赢得世界,必须赢得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战略中美国、欧洲市场之外第三位市场。三星和飞利浦在中国的营业额如果独立计算,已够进入世界500强。这个市场的爆发力着实令人震惊。三星数字多媒体事业部副总裁大卫.斯蒂尔介绍说,中国已成为三星的海外出口基地,三星在中国的员工已经超过7000人,并且手机部门管理层和研究方面的高层人士都是中国人。 “不要仅仅把中国当成一个古老的、全球最大的共产党国家,在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纽约大学社会学系的道格.顾思理教授(Doug Guthrie)说。5年之间,他对上海、杭州、重庆、洛阳、北京、沈阳和大连的中国工厂作了220次访问。“中国1990年代的整个变革过程与西方的思想体系以及经济理论并不相符,以致于西方决策者是如此地兴奋而又害怕中国的崛起。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以及经济的驱动力。” 这种崛起的最直接感受者是那些侨居海外的华人。在曼谷,由当地人创办的一本内容琐碎、印制粗糙的面向华裔的杂志《大家好》,出乎意料地在泰国的华人社区获得广泛欢迎,进而吸引到诺基亚、宝马等诸多跨国公司在其中投放广告。27岁的创办者Kitti Jinsiriwanich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成功,“看来,当一个中国人挺酷的(Being Chinese is cool)。” 其他地区的海外华人一定也会同意他。在曾经发生过排华浪潮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悄然重新拾起了被雪藏多年的中国传统艺术舞龙;而菲律宾总统最近则邀请了一名台湾流行歌星参观总统宫殿——过去她只邀请美国当红影星和拉美肥皂剧明星们。 这股热情更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由这些国家流向中国的资金不断增加:上世纪移居东南亚的侨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找中国的归属感,而其他周边国家也都希望能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在去年秋天的地区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关于2010年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倡导就得到了广泛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高速增长,据称硅谷有1/4的研究人员是华裔。而近年来留学归国的人才也汇成巨流,2003年一年有超过2万人从海外学成归来。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人被中国所吸引。2004年9月,被业内戏称为“三维图象学祖父”的科特.埃克里(Kurt Akeley)博士离开硅谷,来到北京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 “我已经被惯坏了。从上学到创办SGI公司担任它的CTO,一贯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科特博士谈起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我发现世界上最聪明能干的人在北京的知春路,于是我来了。” 科特博士的太太曾经是北京市的“高考理科状元”。在美国发展非常成功的她听到科特博士要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只说了一句:“北京是最好的。” 1997年5月推出超级计算机“深蓝”、以3.5比2.5的总比分击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而名噪一时的“深蓝之父” 许峰雄博士目前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微软亚洲研究院已接收了20名国外专家,他们来自美国、欧洲、以色列。 随着中国人国际化的脚步,大洋彼岸在掀起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据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不但美国学校中开设的中文课越来越受欢迎,就是在美国各地的中文学校也日益红火起来。 “50%学习中文的学生是因为商业原因,”洛杉矶中华学习中心的校长说。美国许多中文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美国成年人。华盛顿兰顿私立学校的桑捷(Andrew Sheineson)学习中文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我将来想为美国政府的外交部门工作,因此,讲流利的中文对我很重要。”美国希望中文学校的老师臧国华说,“中国在整个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促使美国人想更加了解中国。” (文/《环球企业家》□ 鲁娜|文 出自:2004年10月 总第1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