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来信 欲罢不能的民调独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1日 10:27 南方都市报 | |
-美国来信之薛涌专栏 美国大选电视辩论快评 笔者曾说,总统大选就是一场足球赛,民调就是比分。显然,笔者是中了民调的毒了。其实中毒的何止笔者一人,《纽约时报》一位大腕记者承认:“我报道大选,天天盼着 看民调。我不喜欢自己这种样子,但又没有办法,已经上瘾。现在什么都跟着民调走,我们的报道已经丧失了独立性。”知名专栏作家阿莉安娜·哈芬顿(Arianna Huffington)认为民调越来越荒唐。比如《新闻周刊》的民调表明,9月4日克里落后布什11个百分点,第一次辩论后,变得领先布什2个百分点。盖洛普民调则显示,克里从9月16日落后14个百分点追到10月4日的平局。当然还有民调显示相反的趋势,如PEW民调显示克里与布什在9月初战平,到10月初则落后布什7个百分点。 根据阿莉安娜·哈芬顿的计算,如果《新闻周刊》和盖洛普的民调是真实的,那么就意味着一个月内有1600万选民改变了主意。今年根本就没有这么多举棋不定的选民!她进一步指出,民调是通过电话进行的。但是由于留言机、caller ID等技术的发达,许多人根本不接电话,民调回应率在30%以下。况且,民调抽样从来不涉及手机,而如今美国有一亿七千万部手机,许多年轻人不用传统电话,只有手机。这等于遗漏了一个巨大的选民层。所以,阿莉安娜·哈芬顿干脆指责民调是“胡扯”。 不过,阿莉安娜·哈芬顿本身的逻辑也有破绽。她说不可能有1600万选民一个月间改变主意,没有那么多举棋不定的选民。但这样的结论实际上也是从民调中来的。否则她怎么知道举棋不定的选民有多少呢?最近一个月的民调,也许正好破了大部分选民都早已拿定主意的神话。 记得1996年多尔挑战克林顿,一直在民调中远远落后,多尔的人一直鼓舞士气,说民调不算数,关键是看投票。当时一位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单刀直入问多尔的助手:“你早晨起来看到这个民调的数字。你告诉我:你信不信?”对方一度语塞。可见,说不信民调的人也还是信民调。要抛开民调,就像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那么,民调的合理性在哪里?首先,民调不是编出来、炒出来的,而确实是调查的结果。不管样本多么不准,毕竟反映了媒体所能得到的最接近真实的样本。何况每个民调都注明误差率,留有余地。再看近几次总统选举,包括这次民主党的预选,民调确实很少犯错误。阿莉安娜·哈芬顿说民调漏掉用手机的年轻人,但这些年轻人投票率恰恰很低,所以漏掉他们并无大过。 更重要的是,民调本身在制造民意。克里辩论后在民调中急升,成了最大的新闻。于是媒体纷纷报道克里如何出色,布什如何出丑,这等于免费宣传。更何况,克里在民调中复活,一下子给民主党带来希望,有些人开始给他捐款,更有些人前来当志愿者,“势头”一下子就被造就出来了。他的实力当然由此大增。所以,即使民调不准,但制造了新闻后,就可能弄假成真。 也正是如此,每次辩论,两党都组织了几个团队。辩论一结束,政党领袖纷纷上电视现身说法,宣布本方胜利。同时,基层核心选民纷纷进入各个网站,宣称自己的人胜利,比谁贴到网上的留言多。这些实际上都是在起拉拉队的作用,试图通过欢呼,影响“裁判”(即媒体)的判决。 所以,美国的总统政治已经进入了一个民调独裁的阶段。林肯当总统时,每作出一个决定,都无法确切地知道老百姓的想法,所以会更多按自己的思想行事,依靠直觉的政治判断。如今,总统每作出一个决定,其顾问都会作个内部民调,探明选民的意见,给总统提供一个指针。而媒体也是跟着民调跑,民调上有起伏,媒体就会追踪。可见,民调不仅指挥着政府,还指挥着媒体。只可惜的是,民调反映的意见,常常是最不成熟的意见。试想,一个家庭主妇一边炒菜一边接受民调,今天说喜欢布什,明天也许就喜欢克里了;今天她觉得要打萨达姆,明天又觉得不值得。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民调一旦主宰了政治和媒体,政治家就更难制定一个连贯性的政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