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商务周刊》2004 > 正文
 

人大50年最大功绩莫过于宪政文化的培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14:19 《商务周刊》杂志

  文/章敬平

  “1954年9月15日,25岁的山西农家女申纪兰,骑着毛驴走出大山,走进了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与千余名人大代表一起,第一次行使国家权力。从那以后,申纪兰与人大一起走过了50年,成为惟一一位连续十届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天,申纪兰又来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特邀代表融入‘首都各界纪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欢乐的人群中。”

  这是《人民日报》中少有的新闻写作手法,在人大50岁之际,这样的写法具有人情味。1954年的9月15日,全国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行。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由此奠定,并承续至今。

  有人因此将1954年称为中国的宪政元年,中国由此开始踏上通往宪政之路。此言的另一含义是,50年前确立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所赋予人民及其代表的权利,还并没有全然由纸面落到实处。

  中国人大50岁了,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搞了半个世纪,无论出于习惯使然的喜庆文化心理,还是对未来中国民主政治的方向,看看回头的路,梳理50年来的得失进退,均有必要。过去的一个月内,仅我个人就观摩了两场由官员、学者参与的“人大制度50年”的学术高峰会。以我的观察,除了部分官方纪念活动,大凡沾染学术两字的研讨,必定与宪政相关联。换言之,当下的人们对人大制度改革的期盼,已经由中国特色的代议制,转向一个渐趋清晰的宪政体制的愿景。

  那么,走了50年的中国人大制度,距离我们理想的宪政还有多远?8月22日,在兰州一个叫做宁卧庄的宾馆里,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定剑教授领头,借着人大50年的由头,操办了一场宪政建设和人大制度理论的研讨会,是次会议上,一位资深政法记者问在场的官员和学者,中国的人大制度,做了50年的媳妇,有没有熬成婆?没有人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感觉到,与会者的答案,根据横向、纵向的不同比较或有不同。

  纵向比较,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50年的人大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得到归位,尤其是立法上的高歌猛进。尽管学者们对高歌猛进的说法多有诟病,但立法所显现的“人大到位”的时代趋向,是毋庸置疑的。客观地说,今天的人大,还没有成为“钢印”,但已不是人们讥嘲的“橡皮图章”,用王亚平几年前的话说,至少是个“木头章”。

  横向比较,放置在全球化的民主制度背景里,我们的发展似乎又不那么尽如人意。我想,硬要拿源自苏联模式的人大制度,对比欧美代议制的标尺,遥想我们理想的宪政,我们的内心当然难免失衡。

  就个人的体会而言,中国人大制度远未熬成我们理想中的“婆婆”,遑论欧美人心目中的“婆婆”。但她确已不再是“小媳妇”。事实上,用媳妇是否熬成婆这样的思考方式,审视中国人大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命题上的随意。因为宪政体制的缔造,绝不仅仅是人大自身努力的结果,也不是执政党想给就给了的。对于尚处准公民社会的中国,我们还没有完全闯过宪政必不可少的“民情”关。当年的法国青年托克维尔考察过美国政治制度后感慨,该国制度成功的要素有三:环境、法治、民情。他认为,三要素中最为紧要的是“民情”。我理解,他所谓的民情,就是诱导宪政的大众文化背景。

  当下中国,已不复是“民智未开”的晚清中国,经济改革带来的经济自由,让人身依附在中国变得松弛,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度的快速崩溃,给我们越来越大的人身自由,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过度已经完成。部分中国公民的臣民心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宪政文化。

  过去,中国的统治者一直以民愚为借口,不予民众以宪政。放眼上个世纪,绝大多数有影响的政治家,都不约而同地宣称,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公民权利必须缓行。孙中山自己说过,中国一旦共和,必然“共争共乱”。我们可以指责权势阶层的愚民思想,却不可否定宪政文化的残缺事实。“好婆娘,坏婆娘,总得有个婆娘;好皇帝,坏皇帝,总要有个是皇帝。”在中国一些山区的民歌中,皇帝和婆娘放在了一样重要的位置,虽然皇帝不会像婆娘那样可以真实生动,但人民必须感受到他的存在。尽管此类流淌着臣民心态的山歌,已鲜有人唱出,可是我们体内跳动的“六经”血脉,并未完全断裂。

  如果让我评论中国人大50年的功绩,我以为最大莫过于宪政文化的培养。尤其是近20年来,人大的种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努力,都在改造着我们的宪政土壤。我们对革命、起义、战争、领袖的崇拜,正在发生滴水穿石的变化。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定剑教授所言,百年前的宪政实践,乃迫于外力的强制,是自上而下的反思,当下的宪政潮流,是公民们自下而上的主动撞击。

  以过去两年发生的人大层面的事实为例,无论是深圳、北京、湖北等地出现人大代表独立候选人的“可喜新闻”,还是“李慧娟案”中法官审查人大法规是否合宪的“可悲新闻”,抑或谈不上悲喜的诸如基层政府主动探索民主政治革新的新闻,都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影响着人们对于宪法和宪政的认识。我们还不能断定理想的宪政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可以肯定的是,人大50年的发展,已为中国公民准备了足够的宪政冲动,即便他们对代议制的认识是粗浅的,也使得少数政治精英借口“民愚”而缓行宪政的说辞变得苍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宪政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