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为何总是有意回避现实政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10:41 南方都市报 | |
200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给了肯尼亚环境保护主义者旺加里·马塔伊,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赞扬她为“可持续性发展、民主与和平所作的贡献”——这位和平奖新科得主最值得称许的成绩,是她发起“绿带运动”在肯尼亚各地栽下了3000万棵树。这样的成绩,是真正反思人类向大自然涸泽而渔似的索取,一树一木实践亡羊补牢似的救赎,拓宽的是整体人类的前路,自然符合诺贝尔设立和平奖的意旨。不过在诺贝尔奖的诸个项目中,和平奖从来就最难捉摸——以至于被提名候选的人数也为各奖项之冠,因而结果也往往最富玄机——尤 其是当国际局势日渐趋向复杂。毫无疑问,自2001年9·11事件之后,国际和平的最大敌人是恐怖主义,而国际社会的最大难题则是如何应对恐怖主义。然而三年以来,诺贝尔和平奖似乎完全没有对此作出反应。2002年的和平奖授予了美国前总统卡特,以表彰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为国际冲突寻找和平解决方案、致力于增进民主及改善人权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2003年的和平奖则授给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以表彰她多年来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所作出的努力。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连同2004年的得主马塔伊,其实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予以嘉奖的人选。因此,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选择,如果不是因为无可奈何,便一定耐人寻味。 尤其是此次和平奖的候选名单上,同时出现了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与联合国伊拉克监督、控制和检查委员会前主席布利克斯五人的名字。很显然,这五人能够被成功提名,几乎都跟伊拉克有关。不同的是,“二布”信奉“先发制人”,声称要“以武止戈”,是伊拉克战争的策动者;而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伊战,巴拉迪与布利克斯也力图通过说服萨达姆接受联合国检查而避免伊拉克问题的武力解决。这无疑正是上一年云谲波诡的国际核心局势的真实反映,伊拉克战争将“和平”划成两半,支持和反对战争的人,都以“和平”为逻辑的诉求。 所以,不乏有人对此次诺贝尔和平奖的结果作这样的等待——究竟是哪一种立场,能够获得这上百万大奖的青睐?这当然不会是一个最终的道德裁判,但绝对是一次重量级的发言。事实上,在结果揭晓之前,有预测便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总干事巴拉迪是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也正因此,一位环保主义者的获奖,多少有些出乎关注者的意料,甚至要引起相关的猜疑——对于当下这场关于和平路径的大争论,诺贝尔和平奖究竟是为什么要屡屡予以回避呢?是对双方的作为都不满意,还是对双方都不愿得罪? 可以说,随着美国政府先后承认自己既找不到萨达姆政权跟基地组织勾结的证据,也掌握不了萨达姆政权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痕迹,“二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反恐背景正在日渐减弱。但提名“二布”的挪威议员简·西蒙森也绕开了这一尴尬之处,而是直言“伊拉克战争解放了多年被独裁者统治的伊拉克人民”。而反对专制、强调人权,一直是和平奖所自诩的作为与价值。这也许正是诺贝尔委员会虽然不能选中“二布”以示肯定,但也不能以反对伊拉克战争为由来褒奖反战者的原由。不过这并不妨碍和平奖的得主们出面来表达他们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评价。在这一点上,前三届和平奖的得主已经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安南、卡特与伊巴迪都曾直言批评布什政府的政策。在领奖仪式上要发表对于和平见解的新得主马塔伊,想必也无法回避这个话题。而她的立场如何,诺贝尔委员会也许早已经心中有数。毕竟对于和平奖来说,远离最急迫的现实政治,也就将会失去切实求索的执着与直面艰难的勇气,更会失去它曾经获得的尊重与关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