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春事件中比开枪更可怕的是警方沉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3日 16:47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南京 西风 江苏作家周梅森在他的热播剧作《国家公诉》里,虚构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情节:为了保住一些渎职、失职官员的乌纱帽,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长恭为代表的腐败势力,着力设计要将一个烧死150多人的失火事故定性为放火犯罪。掩盖事实真相的行径居然披着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维护稳定,保护干部,防止受害者家属闹事。 如果王长恭得逞,直接结果是,一个下岗矿工将作为放火犯送上断头台,但他的生命换来的可能是一大批负有领导责任的干部交椅不被打破。在常人眼里,这样的代价是“合算”的。 欣慰的是,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文学里。 然而,我们不无严峻地看到,类似的以牺牲人权为代价保住一方失职官员乌纱帽的例子绝非只在电视剧中出现。 兰州警方开枪击毙讨债残疾老汉的事件,经媒体层层剥笋,似乎已真相大白。讨债者仅是身揣热水袋,警方在既未与嫌疑人正面接触劝谕又未判明爆炸物的真实情况下就下令开枪,显然违反了有关法规。但如果性质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不足以让人震惊,因为在当前国情下,某些地方的执法部门在处理突发危机特别是涉嫌恐怖威胁时,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和经验,这有待日臻完善。沉痛的教训若能促进程序正义和司法公正,这个学费缴得还值。但让我们焦虑的是,兰州警方在“击毙事件”发生后的表现,实在不能让人宽慰。先是拒绝媒体公众和受害者亲属的查询,连续几日在是否爆炸物的问题上三缄其口,含糊其辞;继而在事实真相逐步显露时又未及时向社会公开案情,澄清细节,以致传言四起,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更甭说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向公众和嫌疑人亲属道歉了。 当然,笔者相信有关方面最终会有一个权威说法,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此事的是非曲直最终也会得到廓清。如果是失误,领导者会承担责任,损失会得到赔偿。如果警方无过错,社会上的种种非议也自然会消失。但这一切必须在公开化的有效期限内尽快查明,时间拖得越长,沉默保持得越久,我们的社会公正就越容易受损。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人可能会利用这信息不对称、查证不透明的“沉默期”,以所谓“维护稳定大局,维护警方形象”为借口,开脱自己的责任,保全自己的乌纱帽,如果是这样,“击毙事件”的成本就大了,就更让人不可原谅,更具有警世的价值了。 《江南时报》 (2004年10月03日 第三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