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商界》2004 > 正文
 

阶层聚变下的中国商业未来(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9日 17:12 《商界杂志》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与未来走向

  除了上述两大优势阶层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势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私营企业主的来源很复杂,各种阶层都有,但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家庭,占78.1%。他们大多没有依赖于父辈和家庭资源,而更多的凭借他们自身的勤奋努力、聪明才干和风险机遇。因此他们是一个来自社会较低层的自立创业的优势阶层。

  调查数据表明,他们大多是创业者,而且大多数私营企业主都有较为复杂的职业变换经历。其中2/3创业之前从事蓝领职业,只有约1/10的私营企业主的前任职业是白领职业。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构成在发生变化,新加入的企业家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传统体制中具有较大优势的阶层,而原本在传统体制中处于较为弱势地位阶层的业主,在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已经被淘汰出局。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创办企业对业主个人的人力资本(尤其是文化资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以至于仅仅拥有很少人力资本的人已经很难进入这个阶层。

  二是中国的市场化是渐进的市场化,传统体制的优势很容易转换为体制外的优势,只要那些在传统体制内享有优势的人认识到体制外的巨大机会,他们将比那些在传统体制没有优势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历年来的调查表明,私营企业主阶层正体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这是一个男性主导的阶层,在我们这个社会,女性独立创业并非易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女性私营企业主总是受到社会的特殊款待,例如她们通常被称作“女强人”、“女大款”。

  其二,中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呈提高趋势。1993年~2002年,拥有较低文化资源(指初中以下学历)的私营企业主所占的比例从47%下降为19.7%;拥有中等文化资源(指高中、中专学历)的业主所占比例由35.9%上升为41.9%;拥有高等文化资源的业主所占的比例由17.2%上升为38.4%。

  以上数据的变化意味着,低学历的人越来越难以进入私营企业主阶层。

  其三,国家干部和农村干部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重要来源。相对而言,国家干部比农村干部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中,一般干部的比例逐渐下降,科、处级干部的比例逐渐上升。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科、处级干部拥有更丰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总而言之,如果说在私营企业发展初期,来自社会底层或边缘化社会群体占有较大比例,那么到了21世纪,这种格局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一代企业家们将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商业经营方式。

  比如老一代的企业家的生活方式、消费品味、言行举止和社会心态接近于蓝领阶层。他们往往表现出矛盾的行为,一方面,有暴富心态和炫耀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艰苦奋斗的创业经历又使他们具有务实、精明和吃苦耐劳的秉性。

  而新一代企业家的心态和行为趋于白领或者更上层。他们拥有高学历,有很强的商业技能,有较新的商业理念,更加理性和理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趋于上层,随着整个群体的扩大,他们对高级消费品的需求逐渐增多,将形成新的商业机会。

  社会变革中的商机

  社会各阶层流动带来了诸多商机。

  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职业结构趋于高级化,所谓高级化就是白领和专业性职业越来越多于蓝领职业。

  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人员和服务人员增长迅速。对于其增长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作者认为,市场化是“经”,现代化是“纬”,二者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职业结构的增长趋于高级化。这一方面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消费结构。

  比如,随着收入增加,非基本消费的数量和比重提高,人们所购买的商品越来越“高级化”。以正在扩大的中产阶层为例,他们将是购私产房、私人汽车、定期旅游休假和相应文化、社交消费的主体。消费文化也发生了改变,其一是出现消费分层,消费自主性增加,大众耐用消费品有了稳定的需求。其二是地位消费,随着中产阶层的增多,出现了消费名牌而彰显身份的“地位消费”。据调查,目前“消费中产”的比例已经达到35%。白领群体在个性化和炫耀性消费方面远远高于普通人均水平。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专业化职业也随之出现,比如保姆、小时工、家庭服务员、老年护理工、育婴师、插花师、盆景制作员、动物摄影师、色彩搭配师、健身教练、心理医生和胎教员等。

  这些新兴的职业有很多可以演变为创业的机会,一些大城市就出现了不少心理咨询事务所。

  另外,城市发展所聚集起来的各类资源还有可能对周边的非城市地区产生辐射,从而带动非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职业结构变迁。比如20世纪80年代江苏南部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邻近上海。借助于城里“溢出”的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乡村里(乡镇企业)产生了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和工人等职业。

  进一步分析之后,我们还发现,只有2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其非城市区才发展起了较大比重的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只有5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其周边地区才发展起了较大比重的第三产业。而6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其周边地区一般存在着较大比重的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等。

  这些社会流动演变的规律一方面解释了种种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指导商人们的投资决策。

  (本文写作参考了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特此致谢!)

  (编辑 杨昌作)

[上一页]  [1]  [2]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