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守望只是道德诉求 制度创新才是解决之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10:19 北京晨报 | |
“郎顾公案”总结之三 很多人认为,“郎顾公案”接近尾声的主要标志是国资委最近出台了一系列“堵漏儿”措施,监督国企产权转让这一核心问题。 那些义愤于国资流失的人似乎满意了,因为,国资委终于说话了。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只有国资委出面后,人们才觉得真正的“道德裁判”出现了。在公众心目中,国资委就是政府,政府就是这个“裁判”。实际上,这有点儿苛求国资委这样一个机构。国资委成立时,其职能就是代表公众的利益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一个特设机构,其定位是行使国有资产股东的职权。不过,从“郎顾公案”中国资委的表现来看,它的位置感还不是很出色。 国资委管什么?是管企业还是管资产? 面对郎咸平质疑国资流失,国资委的官员给了这样的提法:“海尔、TCL、科龙都不是由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我们并不清楚他们具体的改制方案……” 当然,这三家企业改制问题都是在国资委成立前留下的“后遗症”,但这些企业里面照样有国有资产存在。国资委目前主要监管196家大型国有企业,对于其他国有资产,市场渴望它也能拿出一个制度化的解决之道。 国资委成立之初,国务院告诫:“要谨防成为企业的婆婆加老板,摆正出资人的位置,当好股东。”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国资委除了加快旗下的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外,也在做一些大胆的探索,如国企老总年薪制、股权制、境外聘高管等等。 上述动作是一个单向渐进的过程,其做法没有错误;但与此并行的还有一个过程,那就是国资流失的速度并不等人,这确实是国资委不能忽视的问题。 经济学家公认,评价国资委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个是有没有把国有资产用到效率很高的地方。两个指标考核依据应该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最终要体现为国有资产的红利。 国资流失或者经营不善、不能实现保值增值,这一切让国资委的制度创新任务紧迫而艰巨。 “郎顾公案”让人们再度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国资委,等待它在短期内为国企产权改革提供一套制度上的真正解决之道。 裴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