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央视新楼方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 11:03 南方周末 | |
作者:杨东平 据9月11日《北京青年报》消息,备受争议的央视新楼项目已获批准,将在本月开工。 自2002年7月,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楼方案夺标,立即引起激烈争 论,致使这一项目两年多未能开工。据介绍,这一即将落户朝阳区CBD的央视新楼,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最高建筑约230米,投资约为50亿元人民币。在戴高乐国际机场局部坍塌事件之后,国内对北京“洋大师”的实验建筑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奥运场馆的“瘦身”计划体现了这一成果。其实,在这批实验建筑中最应该反思的,就是央视新楼的方案。它的问题比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都要突出和典型的多。为了刻意求新,该方案极尽冒险、夸张之能事,将55万平方米超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成严重倾斜失衡的联体双楼,10至14层的“门楣”成为曲折悬空的巨梁,在建筑的高度、均匀性、变形、旋转幅度等方面都突破了有关建筑结构的国家规范。这一设计固然时髦新奇,却是将视觉的惊险、出奇放在首位,而未将安全放在第一。地处华北地震带,以及受地下水位剧降导致地层的不均匀沉陷等外力的影响,将建筑陷于安全隐患之中。 使斜悬巨楼危而不倒的技术解决方案,便是不惜巨资从内部予以加固,致使央视新楼的造价极为昂贵。这一工程的计划总投资是50亿元人民币,为了保证绝对安全,使楼体达到抗震8度至9度的标准,资金需求估计将会翻倍!(见5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人却拿艺术说事。库哈斯的追捧者居然声称“只要是有需要,50亿甚至追加投资,都是值得的”。自然,如果花的是库哈斯或这些爱好者自己的钱,让他们过一把新潮实验的瘾也无妨;但是,如果花费的是中国纳税人的钱,他们却不能那么轻松。正如识者所言,如此昂贵和华而不实的建筑实验,在洋大师自己的国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央视新楼的问题不仅是安全隐患和极其昂贵的造价。一个面向未来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应当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的公共价值,并努力体现时代的先进文化。央视新楼方案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也是大可质疑的。支持者认为它独特的倾斜外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又可以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和文化性”,从而树立CCTV的标志性形象。在我看来,这一横空出世、突兀怪异的建筑形态所真正体现的,一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霸权文化,一是极尽奢华和光怪陆离的流行文化,都是不合时宜并会迅速过时的。在我们即将进入的以信息化、多元化、智能化和扁平化管理为特征的知识社会,央视应该将自己的社会形象,定位为以人为本、贴近大众、富有亲和力的形象。 因而,从各个方面看,对库哈斯的央视新楼方案都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价。就实用的角度而言,将目前散落在全市各处所有的央视制作部门集中于一楼的设想,是很不现实也很不方便的,既难以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制播分离这一电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在此,我提出一个替代的方案:放弃在CBD建造一个巨大的单一中心的设想,在北京的不同地区建造几个分散的演播录制基地。这一分散的央视新建筑的特征是低层的、人性化、智能化和绿色的,它将是安全的、实用的、经济的和与城市环境、城市文脉相协调的。这不是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