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大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0日 19:07 国际商报 |
运行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走高。5月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40美元;8月20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升至每桶49.4美元,创该交易所1983年开始原油期货交易以来的最高纪录。虽然近期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的高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进口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高 位运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趋势及主要原因 2002年4月份到2003年底,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基本稳定,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基本处于每桶22—28美元的区间。今年年初,OPEC原油均价超过30美元后继续上扬,目前已经超过40美元,增幅达到30%左右。 造成当前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带动石油需求增加。今年第1和第2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4.5%和2.8%,欧盟经济分别增长1.7%和2.2%,日本经济分别增长5.6%和1.7%,我国经济上半年也实现了9.7%的快速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世界经济2004年将增长4.6%。根据OPEC最新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2004年世界原油日需求量将达到8118万桶,比2003年高出221万桶左右;二是地区局势动荡加剧了市场恐慌心理。美伊战争虽然速战速决,但是伊拉克政局不稳,安全形势恶化,伊原油生产迟迟难以恢复。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频遭恐怖袭击,石油产业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俄罗斯当局对日产原油170万桶的“尤科斯”石油公司采取新的整治措施,也是此次油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三是石油供给无法迅速有效增加。现在OPEC的石油日产量已接近每天3000万桶。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其闲置产能已经有限,每日仅为62万桶。非OPEC国家的石油日供给量为5007万桶,合计供求缺口约为每天107万桶。而如果要建设新的生产能力,从建成到投产,周期要长达18个月。四是投机资本的炒作推波助澜。据美国PFC能源咨询公司统计,4月份最后一周原油期货的总价值约为260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的120亿美元翻了一番还多。 油价上涨对我经济发展影响大 2003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2.52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同期我国原油产量仅为1.7亿吨,净进口量达到0.82亿吨,进口的依赖程度接近33%。预计今年原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2.8亿吨,产量仍为1.7亿吨左右,考虑到出口因素,全年原油进口将达到1.2亿吨左右,进口依赖程度将继续增大。作为原油净进口国,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直接增加原油消费支出,影响其他消费增长。 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将达到1.2亿吨左右。如果全年油价保持前7个月的水平,仅价格因素将影响原油进口比去年多支出41亿美元左右。国内原油价格也要相应提高,这部分涨价因素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今年4月份,我国汽油零售价格每吨提高了300元,8月份又提高了240元。按一年汽油消费量4500万吨计算,消费者需多支出约243亿元。在消费者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用于石油消费的支出增加,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将减少。 第二,推动相关行业生产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生产规模缩减。 今年5月份,我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了280元,8月份又提高了220元。按一年柴油消费量9100万吨计算,将导致用户增加支出455亿元,其中公路运输将增加支出127亿元,农业(农用运输、收种、灌溉)增加支出168亿元,水运增加支出32亿元,铁路运输增加支出27亿元,发电增加支出23亿元,其它行业增加支出77亿元。根据我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测算,原油价格每上涨1%,种植业成本上升0.02%,原油加工业成本上升0.59%,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成本上升0.09%,钢铁业成本上升0.05%,电力生产成本上升0.07%,煤气生产成本上升0.11%,运输业成本上升0.15%。如果这些成本的增加不能传导到下游环节,成本的上升将减少企业利润或增加亏损,导致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减弱甚至缩减生产规模。 第三,拖累世界经济复苏,影响我国出口增长。 油价持续高企会对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欧美经济复苏带来冲击。根据国际能源机构5月初发表的《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分析》报告,如果国际油价从每桶25美元上涨到35美元并保持下去,头两年内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4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5个百分点。我国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输往发达国家,一旦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我出口增长将受到影响。同时,我国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为主,市场竞争激烈,因油价上涨而导致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企业很难转嫁出去,这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利润减少。 第四,推动物价上涨,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国内的物价上涨,加大了通胀的压力。今年前7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3.8%,其中7月当月上涨了5.3%;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涨幅与6月份相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涨幅比6月份高0.1个百分点。 原油价格上涨对消费、生产和出口等方面的影响,将最终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测算,若今年国际原油价格维持目前的高价位,我国GDP增速将减缓0.8个百分点左右;据摩根斯坦利测算,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我国的GDP增速将减缓约0.6个百分点。 当然,原油价格上涨也有其积极作用的方面:一是有利于石油石化行业利润的提高。由于我国的原油、成品油价格已与国际市场接轨,而加工成本实际低于发达国家,油价的上涨将有利于其利润的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全年将增加利润56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我国石化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238.4亿元,同比增长了39.1%,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油价的上涨;二是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替代能源的开发使用。从历史上看,每一次世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都推动了主要原油消费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日本经济致力于向节能型方向发展,工业化发展从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降低。美国则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以上,煤炭和原油之外的其他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也比较低。如果原油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将推动企业加强研究开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考虑其他替代能源的使用。 应对油价上涨的政策措施 20世纪以来,世界已经历了两次因石油价格暴涨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石油政策应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石油开发、战略储备、进出口、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系统全面的部署,努力避免石油问题的冲击,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低能耗、高技术含量产业的发展,逐步降低支柱产业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积极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占66%,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占常规能源资源探明总储量的85%,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我国的储量也很丰富,但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仅占2.7%,远低于世界24.3%的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广阔;核能、风能的开发使用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此外,要充分利用能源价格、税收调节等经济手段,鼓励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 第三,坚决控制能源和高能耗产品出口。 充分运用《对外贸易法》赋予的手段,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坚决控制能源和高能耗产品出口。在降低出口退税率或取消出口退税的基础上,适当调减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配额;对不实行配额管理的重要能源和高耗能产品,要通过加强行业自律等措施,对出口总量进行控制;各项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都要向节能型产业、企业和产品倾斜;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严格控制高能耗产品的加工贸易。 第四,完善原油进口价格风险规避机制。 由于我国在原油贸易中防范价格变动风险的能力较弱,国际油价高涨的时期,也往往是我国原油大规模进口的时期。要与主要供应商建立协调机制,争取获取价格稳定、数量稳定的原油供给。以上海期货交易所开通燃料油期货交易为契机,积极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充分利用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规避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第五,抓紧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目前发达国家均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美国的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0天;日本的国家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79天;欧盟的战略储备相当于90天的进口量,其中德国长达127天。相比之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工作刚刚起步,维持正常生产秩序所需的商业石油储备也很少。要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建设,增强对石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第六,加大“走出去”开发境外能源的力度。 积极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展或参与境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开辟我国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建立有效的境外能源开发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管理优势和专业优势,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境外能源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