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 13:42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教育资源的运作效率问题远没有得到关注,公共教育经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造成我国教育困境很重要的方面。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应该把教育的选择、管理权力交回给社会、国民和市场。 ★文/信力建
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源自稀缺性,教育问题也是如此。众所周知,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不能供每个人读书,尤其是上大学,怎么解决呢?只有通过考试这种类似于抓阄的办法,抓到的人才有资格使用。而纳税人上缴的财政经费也只是为少数人创造了价值。 义务教育之所以叫“义务”,主要因为由国家支付经费,与经营者是谁无关。上个世纪末,我国曾计划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事实上,这个比例不见增长,反而减少了,很多在中间环节已流失,比如办公费、人头费、财政、无效的基建投入、效率低下的行政运作等。 而在非义务教育方面,政府涉足过多,没有制订出适当的更完善的激励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这一切源自什么? 在中国,办学效率问题,即教育资源的运作效率问题远没有得到关注,公共教育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造成目前中国教育困境的很重要的方面。政府有限的财力当然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整体价值的平衡,并且尽量做到最优。假如只是一味强调取之于甲民、用之于乙民,国民承担的义务和发展的权益不能均等,就需要动用强大的行政力量,成本会加倍增大。这种成本大于收益的事情,主要因为公共资源的调配机能失当、失灵。 市场抉择有一个规律,谁愿意投入、谁付出最多,对这个物品就最珍惜,这一选择过程也就最有效,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怎么理解这层意思呢?举个例子,就说大学吧,大学是什么?大学即“大思”,学习大的思想并达到思想的传播。这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学校不需要把学生的宿舍管理、生活管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十八岁,在生活上已经有能力自立自主。推而广之,学校是国家的一个元素,我们首先应该把学校看成一个独立的事物,以法律来规范、界定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我们更应该把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看成一种投入,看成是一种自发性的消费,让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的人去投入,同时享受收益。 市场经济是选择经济,消费者是分层次的,市场也是分层分类的,我们应该提前为这个层次的区分做好准备。历史上,我国整套教育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选拔官吏,现在我国整套教育设计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对个人而言,也是将来能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可以说,教育的意义已由政治转为经济的或社会的因素,所以,教育的改革、转轨也应该从这个环节开始。 在国家财力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谁接受教育就应该由谁考虑支付教育费用。政府能做的,一方面,是向个人提供适当的激励,比如就学补贴、贷款、拓宽就业渠道等政策支持,以代替向学校投入大量的办学经费;另一方面,我们的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这些储蓄存款在银行里呆着无论怎么赶都不肯出来,要不就跑到国外去了。因此,政府应该制订适当的激励政策,把这些居民储蓄存款引出来,投资于教育、教育供给和教育消费。这些都有待体制和观念的转变。 透过正本清源的经济角度分析,可以找到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的源头。应该说,矛盾根源主要集中在资源的供给不足对体制和观念的钳制性影响,它直接造成了社会的选择面狭窄,限制了教育的投资、经营和发展。 因此,要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选择、管理权力交回给社会、国民和市场。只要充分放开教育,让社会参与办学,何愁我们的教育之花不能永久绽放呢! (作者为信孚教育集团总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