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奥运会经济是否胜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 17:42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在1992-2004年之间,就像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上节节上升的金牌数一样,中国的奥运会经济同样也是处在一个上升空间。雅典的32块金牌不但让中国人赏心悦目心下自豪,而且还可以拉动市场增加就业,这简直是造福一方的盛事 伍泰迪
北京瑞德公司品牌推广总监 这是一个企业。如果姚明当时被视为中国最大宗单项出口,那么中国的32枚金牌无疑是中国式造梦工厂的一个个车间。 1992年,巴塞罗那,从兵败汉城的痛苦中走出,北京开始申办2000年奥运会,中国人重新焕发出对金钱的崇敬之情——总之在那一年,一个金牌,与它所对应的金钱,被淳朴地放大。人们谈论金牌的奖金像农民谈论收成。 在1984年,中国人许海峰的一枪结束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纪录,欣欣向荣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在那个年代里,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枚金牌与收入有什么关系。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个叫尤伯罗斯的人,是这个人让奥运会变成一个可以赚钱的工作,也是从他之后才让一个个国家认为奥运会是有利可图之事——在他和他的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奥林匹克不论是作为一个精神还是一个盛会,离无人问津已经不远了。彼时的中国人当然不会关心这个。 如果有什么可以与经济挂上钩的,可能就是人们感叹一下:这些运动员的伙食可真好,一天的伙食补助怎么也到五块钱了吧,一个月一百五,这大约是当时体面的中产阶层(如果当时也有一个阶层叫中产阶层的话)家庭夫妻两个人的收入。心地不善良的人可能会在心中暗想,吃得这么好,花钱这么多,得不到金牌太说不过去了吧。 1988年的中国有一种乱糟糟的美感。经过四年的改革开放,经过四年等待,没想到大国强国之梦并没有相应在汉城到来。五块金牌让大家心生恼火,肯定没有人提钱的事,也没有人敢提钱的事。不识相的赵瑜写了一本叫《兵败汉城》的书,让体育界的头头脑脑更加羞愤难当。在赵瑜这本书中,他倾力否定专业体育制度的种种弊端——奇怪的是因为赵瑜的否定,反倒坚定了体育界的信心,这种专业体育制度现在被通常称为揖俟?逯朴。因为现在投入与产出比较合理,所以质疑的声音反倒不如1988年。我现在还弄不明白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无法判断的原因是,就像每次奥运会前总会有媒体跳出来预计一下金牌总数一样,也会有媒体在那里算一块金牌值多少钱。这一次我看到的是一个号称要观察全球财经的媒体,他们大张旗鼓地算了一笔账,奥运金牌大约值3000万元到8000万元,如果算一个中间值5000万元的话,那么32枚金牌大约要达到16亿元。花这么多钱来做这个,而媒体还兴致冲冲,按理说应该是退步才对。因为总有人会在心中核算出这大约等于多少个希望小学,可以使多少人摆脱贫困,还有就是忧心忡忡地表示这里面会不会有腐败。 他们想得都没错。但经济学家一向认为,金钱或者资本是逐利的。合理的是一块钱花出去可以带回来两块钱,或者一块二也行。如果非得要给这一块钱赋予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话,那就是除了一块钱赚回来一块二之外,还可以拉动三块钱的市场,这意味着增加就业创造机会。 所以如果我们再算一块金牌值多少钱,就不能光想着它的成本问题,金牌可以带动市场,可以有回报。比如日本人认为日本得到多少金牌之后可以增加GDP零点几个点,可以卖更多的电视机,可以卖更多的体育器材之类。一个奥运英雄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我们中国运动员现在还穿李宁牌的运动服上台领奖,可见李宁在20年前的奥运金牌至今还在产生效益。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我不知道中央电视台奥运期间的广告费要涨多少。至少在夜里的广告以前是搭配销售的,或者干脆没有,但奥运会期间夜里的广告都可以卖出黄金价位来。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大家因为夜里要看电视可以给餐馆带来夜宵生意,电厂可以卖出更多的电。虽然有用电紧张一说,但用电越紧张电价越贵,电厂的收入越高。 这样算下来,16亿元的成本虽然看似很贵,但它所拉动的市场却是庞大的。32块金牌不但让中国人赏心悦目心下自豪,而且还可以拉动市场增加就业,这简直是造福一方的盛事。 在1992年和2004年之间,就像亚特兰大和悉尼奥运会上节节上升的金牌数一样,中国的奥运会经济同样也是处在一个上升空间。当然有所不同的是,亚特兰大让我们见识到美国人无孔不入的商业手段,同时也是从那里之后,中国的运动员也更具明星气质——这一点很重要,作为一个造梦工厂,作为有着巨大产值的朝阳工业,其形象代表当然要有明星派头。到了这一届的刘翔,他的镜头感与分寸感足以让那些在fans追捧之下摸爬滚打多年的几栖明星们汗颜了。 严格地说,这其实也是奥运经济的一个胜利。 金价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