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力弹性系数:宏观调控还有空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 10:41 经济参考报 | ||||||||||
胡兆光 随着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数据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个角落。通过电力经济不仅可以观察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也是对国民经济研究的深化与补充。 今年上半年电力弹性系数为1.625。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这意味着GDP的边际电耗大
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用电增长17.82%,大大低于去年25.3%的水平,说明国家对电解铝(资讯 论坛)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见到实效。在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中,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7.81%,比去年提高2.02个百分点,说明中央的“三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促进了消费的增长。这是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很好的契机,应当继续巩固并加强。 宏观调控取得成效,为今后我国经济稳步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电力弹性系数为1.513,高于去年1.32的水平,这说明第二产业的边际电耗仍在继续上升。今年1-6月工业用电增长17.37%,高于去年0.7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用电增长18%,高于去年1个百分点;而轻工业用电增长却回落0.48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四大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去年的28.44%上升到29.74%。其中黑色金属行业用电同比增长26.26%,高于去年的24.01%;化工同比增长13.24%,高于去年的12.53%,建材增长19.8%,高于去年的17.42%。这些行业的用电增长均高于去年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冶金行业增长势头依然很猛。这既有去年投资的滞后效应,也有政策执行力度的问题。说明结构问题还很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仅增长10.18%,大大低于去年16.12%的水平。还应采取措施,大力解决城镇就业及低保居民的生活问题,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为增加消费提供更大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乡镇企业用电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由去年的25.51%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9%。显然国家的宏观调控限制了部分高能耗乡镇企业的生产,还应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帮助与扶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统计显示,我国历年GDP的平均电耗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由1979年的0.22kWh(千瓦时)/元(2000年价,下同)下降到1998年的0.151kWh/元。1999年起,开始回升到0.158kWh/元;2000年的0.159kWh/元;2001年的0.165kWh/元;2002年的0.177kWh/元;2003年的0.181kWh/元。电力弹性系数分别为1999年的0.92;2000年的1.46;2001年的1.19;2002年的1.45;2003年的1.67;及今年上半年1.625。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导致GDP的边际电耗大于其平均电耗。如1999年GDP的边际电耗为0.131kWh/元;2000年为0.207kWh/元;2001年为0.173kWh/元;2002年为0.216kWh/元;2003年为0.257kWh/元;但这种警示在当时没有引起高度关注。我国连续5年(2000-2004)出现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即GDP的边际电耗高于其平均电耗的现象,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我国GDP的边际电耗高于其平均电耗的现象在1979、1986、1989、1990都曾出现过。但持续时间不超过2-3年,而这次持续长达5年,实属罕见。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GDP的平均电耗及电力弹性系数会较高,这是不可逾越的。但中长期的电力弹性系数不应大于1。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状况来看,宏观调控仍有空间。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相应的政策及措施,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我国经济引向协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作者简介】
jjckb.xinhuanet.com/www/UPLOADDoc/ArticleImages/200497833570.jpg" > 胡兆光,博导,教授。国家电网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经济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现从事电力发展战略规划、能源政策、需求侧管理、节能节电、电力与环境、绿色能源、电价、联网效益、负荷预测、电力供需分析、电力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电力市场化改革等研究工作。2001年预计到我国将会出现电力短缺,多次向中央领导提出政策建议,“加强需求侧管理”已经被纳入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