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滞胀”魅影重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 02:02 中国经济时报

  -程实

  油价就像是越堆越高的积木,当它超出想象中的高度时,人们开始津津乐道每一块让它升高的组件,比如OPEC的卡特尔行径,尤科斯的丑闻,恐怖主义的威胁,地缘政治的动荡,但当积木的高度突破可以承受的界限时,每一块组件的构成都已经不再重要,人们无可奈何地看着积木高楼继续高耸入云,在惊恐、疑虑中等待着它的突然崩塌。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咨讯尽在华夏近视网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在高油价面前逐渐束手无策的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这次的石油危机不仅仅是一场偶然的、突发性的、短期的能源冲击。油价执著走高表面上是石油供不应求的价格表现,实质上是世界经济周期“斗转星移”的反映。在经历长时间的经济不景气之后,世界经济在2003年底以来显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在从波谷向波峰迈进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纷纷采用了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无疑加速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人为地将世界经济向上拉升,偏离了传统的复苏路径,这一“拔苗助长”的苦心可以想见,但经济规律注定其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当世界经济增长之强劲超出了总供给可以负担的界限,必将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将其拉回正常路径,而石油价格飙升就是这一反作用力的直观表现。油价飙升一方面将增加能源成本,抑制过度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将引致通货膨胀,逼迫各国放弃宽松的政策调控。在高油价的被动调节之下,世界经济必将挤去人造泡沫,回归理性的复苏路径,这一曲折过程将再次向人们展示冥冥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强大威力。

  然而,世界经济的这种理性回归是有代价的,甚至是有风险的,那就是短期内经济增长势头的放缓和普遍价格水平的上涨。而这,让人隐隐看到了一个鬼魅的身影,它曾经无声无息地终结了美国战后的“黄金时代”,它曾经轻而易举地给红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敲响了丧钟,它曾经摧枯拉朽般地制造了世界经济衰退的悲剧,它是传统宏观经济学挥之不去的梦魇,它是世界经济闻风色变的杀手,它的名字叫“滞胀”,它的经济学注脚是“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即低增长,高通胀”。

  在“滞胀”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之前,宏观经济世界如同图表般完美,菲利普斯曲线诠释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美妙的负相关关系,奥肯定理更是无一例外地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反向联系起来,“高增长,高通胀”一时间成了无可争议的经济学公理和不断重演的经济现象。而强调总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王者,官方经济学的身份给与了它显赫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力,而它不失时机地用“看得见的手”刺激总需求,实践着自己崇尚政策调控的经济哲学,世界经济在凯恩斯主义的王道之下进入了一段繁荣时期。然而,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油价完成了从每桶3美元到12美元,再从每桶14美元到35美元的两级跳,突如其来的供给冲击使得宏观经济反常地出现了“低增长,高通胀”的现象。对此,死守总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无从解释,更无所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世界在经历了凯恩斯主义短时间的一统天下之后,重新回到了不同学派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

  应该说,2004年版的石油危机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相比,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上世纪70年代OPEC的联合限产是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而2004年的石油危机已经不单纯是OPEC的杰作,OPEC早就到达了其产能极限,多种不利因素并存是如今石油价格飙升的原因。这种复杂性使得此次石油危机表现出波荡起伏的特征,石油价格在OPEC宣布增产后曾有过大幅下探,随后才在尤科斯丑闻和恐怖主义威胁的影响之下继续上升。更重要的是,这次石油危机比之20世纪70年代的那两次,其价格涨幅较小,没有出现倍数增长的疯狂现象。所以,这就意味着此次石油危机的威力远没有前几次大,其带来全面“滞胀”的能力值得怀疑。

  但至少,“滞胀”这一鬼魅的影子已经可以隐隐看到,以世界经济领头羊美国为例,油价飙升一方面使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预期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8%,大大低于6月份预计的4.4%,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也只有4.1%,低于原先预测的4.2%;另一方面,迫于高油价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在全球范围内,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日前发布报告指出,今年余下几个月平均油价如维持在每桶40美元的水平,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较IMF预测的下限减少0.3个百分点,通胀率则将较其预期下限高出1.1个百分点。而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今年冬季原油价格可能达到每桶50美元,德意志银行甚至预测下半年油价可能攀升到每桶60美元以上。可见,“滞胀”虽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只要油价继续飙升,带来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就持续存在,鬼魅可能再现江湖并非耸人听闻,尽管这种可能性在目前看来还是很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金融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