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一费制听证会为何频频遭受质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 12:02 中国青年报 | ||||||||||
记者 李新玲 近一段时间,全国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陆续举行了义务教育一费制听证会,“义务教育一费制”7个字几乎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利益,加上教育本身长期都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使得听证会的意义非比寻常。但是,从各地听证会的情况看,与会代表们在拥护这项政策的同时,更多的是建议、质疑,甚至是批评。
“义务教育一费制”这项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政策,始于2001年,是以治理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和目的。以听证会的形式,向社会征询收费标准和办法,是一种规范和进步。 那么,本应受到各方欢迎的听证会,为什么还会遭到各方质疑?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 “一费制不等于收一次费” 虽然各地对“一费制”所限定的具体范围不大相同,有的省、区、市是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三费合一,有的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费,但这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全部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一个学生在缴纳杂费、课本费和作业费之外,还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其他费用,如住宿费、校服费、卫生保健费、校外活动费(包括观影、学工学农、专题教育)、报纸杂志费、课后托管费、学具费等等,而这些都是教育和物价财政部门核准的学校代收代办项目。 “看了文件才明白,一费制不等于收一次费”是许多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规定了三费或四费合一,其他十几项如何收,却没有明确规定,这样的做法,确实易遭质疑。 制定任何政策,最忌讳的就是“留口子”,因为一旦留有“口子”,就等于“网开一面”,让本应禁止的反而会堂而皇之地变成合理的。 “小头”和“大头” 以四川省为例,教育部门公布了两套收费方案,从小学到初三各年级一费制收费标准一套是从185元到460元,另一套是从160元到395元。其他省、区、市也基本是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是每个家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远远不止这些,几百元只是教育支出中的“小头”。 除了上面列出的代收代办项目,在城市中的教育投入“大头”就是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的择校费。“名校办民校”早已是一种潮流和事实,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无一例外。从最早为了补充办学经费不足进行的公办校改革,到后来号称为了满足更多人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所有的理由都助长了公办民助校数量猛涨、收费猛涨、在校人数猛涨。 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几乎所有重点校的初中部都是公办民助校,孩子想上重点校就必须缴纳已经不叫择校费的教育补偿费。而与之相伴的还有借读费、存档费等等。 这项教育收费“大头”从来没有举行过听证,正因如此,避重就轻的“一费制收费”才遭到广泛质疑。 公办校的经费从哪来 在听证会上,发出质疑声音的还有那些被称为“无钱无分上公办”的公办校的校长们,他们大念苦经: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如何维持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中央为投资决策主体、县级财政为投入主体的教育财政体制,而我国约有35%的县是财政赤字县,许多县级财政保证教师工资已经非常吃力。这使多数农村学校在公用经费方面更依赖对学生的收费。 有专家指出,“一费制”标准的制定首先着眼于减轻百姓负担,治理教育乱收费,而对学校运转成本考虑较少,收费标准往往低于学校以前的收费。在学校经费出现缺口,而政府补助又不到位的情况下,学校无力改善办学条件。 天津一家公办中学的校长说,按照一费制规定的标准,所收学杂费只相当于办学经费的7%,而其余本应由财政投入的93%,几乎没有着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财政足额投入,一费制才能真正实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