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社会道德转型 学生拒绝还贷“在作弊中成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10:54 南方都市报

  随着全国各高校新生入学时间临近,助学贷款工作又被提上议事日程了。近日,央行银监会要求银行对助学贷款不得设置规模资金限制,而教育部、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四家联合则推出全国助学贷款招投标活动,除了提供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以外,为了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率,有关部门还准备逐步实施一些重罚机制,建立学校、社会、公安环环相扣的大学生诚信体系,银行也将拒绝为“黑名单”上的学生办理住房按揭。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玉兰油欧莱雅6折起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但与社会关注贫困学生的态度相反,目前拒绝还贷的现象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社会问题。据报道,目前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大多数学校的违约率都高达20%以上。这其中折射出来的社会、法律和伦理问题令人深思。

  青年学生一向被社会称为“栋梁之才”,但如果我们国家的大厦是由这样一些在心灵上千疮百孔的“栋梁”来支撑的话,那么未来将是毫无希望的。鲁迅曾经呐喊过“救救孩子”,是因为孩子的心灵还未受污染。但现实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他们早早地融入了成人社会,其所作所为,令人始料不及。但问题是,是什么使他们置国家法令、市场规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于不顾,并且显得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从所谓“助学贷款”的源头上考察,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和“扩招”、“教育产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高收费联系在一起的配套措施。1998年高校扩招后,大学收费高企。为使部分贫困子弟也能上大学,国家设立了“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制度本来出自于好意,高校收费也并非中国的独创,但面对学生不还贷现象如此普遍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高校目前的高收费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一个仅处于“整体小康”的社会是不是能够承受“大学收费”之重?

  每年数千元的学费、住宿费以及其他不菲的生活费,对低收入家庭来说,相当于他们全家人的开支。教育收费狠狠地敲诈了学生,反过来又以“助学贷款”的形式把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推给社会、政府去负担,这又体现了哪门子的道德?学校对学生的不道德、与学生对银行的不道德、银行对其他贷款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是一脉相承、因果相连的。对于那些拒还贷款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对不起这个社会,但这个社会又何尝公平对待了他们呢?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并不是凭空建立的,也不是凭空崩塌的。当一个部门、一个人只为本位考虑而不遗余力地去榨取他人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狼对狼的关系”。由此形成的恶性互动当然会导致道德阵地一个接一个地失守、连环崩溃。

  当然,即使是教育政策的失误开启了道德缺失之门,一个人也不可以“在作弊中成长”。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通过自身道德的败坏来反抗不合理的制度实在是不能达到目的,甚至会成为道德连环崩溃的一种助力。所以,对于体制环境的反思并不能代替对那些“欠债不还”并毫不惭愧甚或因此而沾沾自喜的人的谴责。

  道德是如何获得一种约束人的力量?西方世界的伦理规则的前提是“人性本恶”、人之“原罪”,因此并不相信普通人的德行足够维持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制度上的制约;同时宗教信仰的力量也对人有所震慑——人因为怕在无所不在的上帝面前犯罪而自觉或不得不去遵守道德和契约。相比较而言,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哲学则宣扬“内圣外王”。试图通过对自身的严格修炼,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坐怀不乱”、“慎独”都强调人可以通过自身严格的道德操练而约束住恶念恶行,甚至达到“圣人”的境界。

  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在以往历史中维系道德的“三大法宝”都出了问题:道德准则既无制度、信仰上的支撑,更不能指望在社会环境恶化时大多数人能够独善其身。换句话说,在经济转型的同时,社会道德也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过程,其实一切都因为这是一个正在变革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与其谴责学生的不道德,不如反思教育制度对学生是否道德。

  本期专栏作者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唐昊: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师  王琳:海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助学贷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