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部委专题--中国人民银行 > 正文
 
央行如何实现 “有保有压”信贷调控目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07:26 《财经时报》

  和讯网-《财经时报》特供

  林洛

  早在几年前,前任央行行长戴相龙曾质疑: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企业经营者可以叫企业家,而管理着几千亿或几万亿资产的商业银行行长却不敢称为银行家。原因是不能自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主决策。

  如今几年过去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也正在加快,如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注入、建行和中行的股份制、交行的股改方案等。但是,现在业内对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质疑、对中国“特有”国情的强调、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贷款主体对价格因素的低敏感度等,似乎依然是市场主流。在此背景下央行提出“有保有压”的信贷指导精神,难道是周小川对此现实视而不见,还是要依靠“必须执行”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方式强制执行?商业银行能否自主贯彻执行央行此项指导方针?

  继8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进一步做好货币信贷工作”列为当前六项金融工作之首。

  对此,央行与银监会的联合会议上,周小川表示,中国经济正朝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但当前总需求扩张及通货膨胀压力还没有明显减弱,应继续观察和研究经济运行的变化。因此,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规划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是目前货币信贷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继续控制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银行要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中长期贷款规模,防止信贷资金流向部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行业,防止固定资产过快增长势头的反弹。

  这次会议的精神,与今年1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近期取向是适度从紧”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强调了限制和支持的不同行业,体现了“有保有压”的精神。这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把好信贷“闸门”、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等精神的具体体现。

  但是,从近来央行已在数次重复的“结构调整”的“声音”看,这次似乎并非仅仅是政府的声音的简单重复:如6月央行的一次会议上,周小川就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金融调控既要着眼于宏观经济整体,也要考虑地区差异;8月,央行副行长郭树清在某地调研时,要求总量调控的同时,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并要学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尽量减少行政性手段。

  其实,央行目前的调子早在今年初就基本确定,当时就明确了“2004年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随后的4月,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高层研讨会”上,周小川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较偏重于使用数量型工具,但是,“选择价格型工具,对中国经济的效果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大一些,也更灵活一些”;“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发展,价格机制的作用会更明显,人们会更倾向于通过价格来进行调节”。

  但从现实操作看,中国目前的转轨时期国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率等价格信号作用的发挥,而商业银行“管本位”的旧体制,更使价格工具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周小川并非对这些现实条件视而不见,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积极和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前进中的问题。

  央行一直是用信贷政策来体现结构调整意图的,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小企业贷款、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央行的重点关注对象。但典型的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汇率等,主要是为总量调节服务的,很难区别地区、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等问题,除了少数行业结构性政策,如窗口指导外,只能依靠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更市场化改革,即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今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措施,通过风险溢价覆盖风险,既满足风险偏高的弱势群体的贷款需求,又实现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营。

  但是,央行不是全能的,在某些方面的作用发挥依然有限。如央行手中所持有的区域性结构政策、大中小企业差别政策和行业政策权限是很少的。弱势地区、行业、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将慢慢地转移到财政政策上。

  如何看待央行货币政策调子的这种变化?央行作为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其改变是贯彻执行国务院精神的体现,还是央行本身政策制定思路上的改变?这决定了今后货币信贷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持续性和操作性。

  尽管近期央行反复强调要防止“一刀切”,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但是如何实现这种方式一直没有明确说明,实际操作上较以往也没有太大改变。信贷政策的实现方式一直就是难点,如果一直沿用指导性方式,或者说用西方“道义劝说”的方式,其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同时受损失还有央行的权威性;如果强化信贷政策的“必须执行”,无疑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行政方式调控,其对经济的损害无疑又是长期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时报》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财经时报》授权许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