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张军 > 正文
 
脚手架绑起来的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 17:09 中评网

  张 军

  从小时候起就老听到“建设”这两个字。“建设一个新中国”啦,大搞“基本建设”啦,什么“三线建设”啦。而在今天这些口号大都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所替换了。不用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具立杆见影的效应。城市漂亮了,谁都能看得见。而建设就是搞建筑,都叫construction嘛。搞建筑必然也会拉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动经济的增长,脚手架的多少代表着经济的繁荣程度,而且搞城市建设的钱主要来自于政府对公有土地的“批租”,似乎并不需要政府掏腰包。因此,为了政绩,官员们自然会大干快上,不用上面的推动。

  就这样,中国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化着。从我公寓阳台的窗子望出去,就是上海的“嘉里不夜城”。每当夜幕降临,高楼林立的背景下是永远流动着的车流,美伦美唤。今天,这样的景色不仅在上海,就是在上海人闭着眼睛所说的“乡下”的其他地方,也几乎比比皆是了。20年来,因为这些城市的魔幻般的变化,中国的形象也变了大样。而在中国的城市中,以变化的程度而言,可能要数上海最为前卫。

  新年的第一天,上海的政府向市民公示了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并在今天在上海城市规划馆公开展示了这个规划的详细蓝图和模型。这个新的规划被称为“浦江两岸沿江开发“项目。政府说,这是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海市推出的又一项重大建设项目。这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又将开始。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还没有从浦东拆下来,就要在浦江两岸又被扎起来了。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到中国的城市来旅游观光的国外朋友就发现,中国的城市个个都是用脚手架撑起来的,他们在旅游中所见到的最多的东西大概算是没日没夜的建筑工地以及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了。听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脚手架似乎都搬到了中国,也有人在描述去中国的见闻时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

  在上海,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人们对上海变化的赞美之词。但我早已开始对“城市建设”这个词感到厌恶了,因为我认为城市一旦形成就应该让她以她原来的样子而存在,否则城市在今天对人类就失去了价值。我看到的伦敦、巴黎、纽约以及蒙特丽尔,之所以在今天是国际上重要的城市,就因为他们没有变成北京、上海和香港。城市就是历史,城市就是文化。而在我们的北京或者上海,“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被一遍一遍地破坏着,把旧的建筑推倒之后变成一幢幢新的摩登的大厦,时间久了,这新的大厦不前卫了,那就再推倒吧,将它这里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PLAZA。但后来把PLAZA炸掉了,建了一座绿地。无休止的建设循环,不断地破坏,不断地建设,也不断地改变主意。没有最后的建筑,只有最好的建筑。谁也不知道这个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只知道这个城市在不断变化中。更有趣的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世界一流”被当作一个无形的目标瞄准着,岂不是与风车作战?

  最近,一位《解放日报》的记者带着“浦江两岸开发”的问题问我,难道你不相信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增长这个说法吗?她说,如果你相信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那么上海的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就值得肯定。我说,我的答案正好相反。其实是,就因为我相信这个“建筑循环”拉动着城市的GDP的数字,所以我才对不断的城市建设感到忧虑。在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如果GDP的增长需要不断翻新的城市建设来支撑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城市与GDP当中进行选择:是要更大的GDP数字呢,还是要保住一个能让我们看得见其真正模样的城市。我最为担忧的是,也许为了更好看的GDP数字,我们将面临失去更多的传统建筑、得到更多的我们不认识的新东西的巨大代价。

  GDP不光可以从“支出”上做出来,GDP同时也是“收入”的概念,理应得到“收入”方面的支撑。城市建设的周期循环靠加大“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增加了GDP的数字,但却不可能让城市的民众更多地分享GDP的增长本来应该带来的福利。这就是说,在GDP的数字背后,还有更好的生成途径。因为我相信并关注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大量的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所以我在“没有工业化就不能增长吗?”这篇文章里明确表达过一个别致的思想,试图想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政府推行或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上移开,去更多地关注那些更平民化的发展道路。我在那篇文章中的思想在这里同样有用,但是让我换一个角度表述在这里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平民化的(城市)经济。在那里,GDP的数字是依靠民间的经济往来和创业活动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百分点的GDP的增长都意味着平民的收入、利润以及财富的增长。在这样的经济里,他们也许并不需要去建造一座座“世界一流”的建筑,因而在他们的城市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脚手架,但是因为他们富足,他们可以到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去旅行,可以在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建筑物前驻足留影。他们的经济不需要为拥有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而失去自己的城市,使自己不断地变成“游客”,他们的经济真正需要的是企业家(创业)精神以及能够真正接近企业家精神的平民化的(而不是精英化的)制度(特别是金融制度)。在这样的经济里,尽管城市还是原来的,但城市的经济却非常动态化。 相比之下,眼下在国内的大城市里,“第一流”的东西似乎都是些不怎么增加民众收入和财富的东西,尽是给人看的“形象工程”罢了。

  顺便说一下,几年前我去台湾,同行的人对台北这座城市不以为然,但我相信没有人会低估台湾的经济和“国民所得”的水平。不过,至于什么时候我们的城市经济才能“松绑”,我就不那么有信心了。

  2002年1月21日于沪上嘉华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