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张军 > 正文
 
京城的经济学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 17:02 中评网

  张 军

  为了在“世纪讲坛”(主要面向高校的学生)上做第一场演讲的现场录象,昨天下午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编导和主持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出于让主持人更多地了解我的缘故,在场的编导王先生对我说:一直有人跟我说张先生是南方能与北京经济学家“玩”两下子的极少数经济学家之一。坦率的说,我真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说法,也并不知道该怎样理解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这一说法,虽然我猜测王先生是在恭维我。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京城的经济学家”。坦率地说,北京拥有不少非常出色和国内一流的经济学家,他们有老有少,他们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成果令人仰慕不已。不过,即使这样,那些在经济研究方面表现得格外出色的和卓有成就的著名经济学家在北京也是屈指可数的,甚至很多在经济学上有很深造诣的中青年经济学家现在并不“那么的”有名气,“圈外”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他们,虽然我是不愿意忘记他们的名字的。但是,即使这样,“京城的经济学家”这个说法还是道出了一个程式话的事实:“著名的”经济学家大都呆在京城。

  确实有不少北京人现在已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了,但上面这个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北京人”更容易成为经济学家,而可能表明经济学家也许更容易在北京很快地成名。我记得,去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纪念严复翻译国富论百年志念的会议上,林毅夫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也曾提到,近百年来,多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似以“南方人”最为集中。但是过去的几十年,这一局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京城所集中的经济学家的名声越来越大了。“解放后”本来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家就很多了,例如在老一代经济学家当中,我能脱口而出的可能就有数十人。而在南方,虽然过去有王亚南(厦门)、宋承先(上海),现在有张培刚(武汉)、蒋学模(上海)和陈彪如(上海)等著名经济学家,但现在的格局依然如此,少有大的变化。北京动辄就有上百位著名经济学家参与的“春节团拜会”在南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对于身居北京之外的学人来说,很可能会将这个现象与北京作为首都的特定身份联系在一起。是啊,北京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它的周围聚集成批的著名经济学家好象不该大惊小怪。可是,伦敦和华盛顿也都是首都,但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并不都集中在这里。他们往往分散在一些著名的大学校园里。我记得有一次在伦敦经济学院的STICERD中心开个小型研讨会,不得不邀请英国各地的著名经济学家赶来参加。相比之下,要在北京开个百人规模的经济学家的研讨会,太容易了,就地就解决问题了。当然了,你可以进一步说,北京毕竟还拥有卧虎藏龙的北大和清华,但南方也拥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北京在经济学家方面的绝对优势显然不应主要归功于它的大学比较集中的缘故。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与北京的“话语权”有关。比如说,北京有其他地区不具有的特定的经济问题的话语权,因为北京是中央政府机关和部门的所在地,经济政策多出自中央政府以及它的庞大的部门,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政策总是在中央政府这里加以确定。于是它需要大量的经济学家来参与讨论和评论这些决策。但这并不说明经济学家非要集中在北京。这么大一个中国,谁说的非要将经济学家都笼络在北京?交通如此发达,通讯这么现代,这样做的理由何在?毛泽东在世时,医生都还从上海调过去呢。与医生恐怕不同的是,不管怎样,现在的北京看上去拥有了足以多的(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著名经济学家了。这与医学界的情况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我并不认为北京聚集了全国大多数最具实力的临床医生。

  再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中央媒体的优势地位了。中国的很多事情总是将中央与地方分个清楚。总是有一个“中央”的什么东西,什么中央戏剧学院啦、中央美术学院啦、中央芭蕾舞团啦。就媒体而言,就有了一个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的报纸。因为有了“中央”,地方都得看中央的电视和中央的报纸。因为是中央的,所以都得比地方高级和先进,水平都得高出地方才行。中央的媒体是向全国播送和发行的,所以谁上了中央的电视台和中央的报纸,谁的名自然就大了数倍。可是在今天,这本来也不应该成为北京经济学家的特权,因为媒体在技术上已经可以解决空间对时间的隔阂了。微波传送的技术或卫星早已在使用中了。报纸也一样,南方的一些报纸也办成了全国性的,就象《纽约时报》是美国全国性的报纸一样。杭州甚至有了“中国美术学院”,更牛了。

  总之,首都的地位、特殊的话语权、媒体的优势,所有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凝聚经济学家的“磁场”,就象在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等首都城市并不聚集他们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们一样,除非他们非要“利用”首都的那些优势才能成为著名的不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经济学家的著名就不一定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同行的公认,而更可能是因为他总是出现在公众当中。很可能在当今的中国,大量的“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他们接近政府、接近领导人、接近官方的媒体以及最终接近“公众”的程度决定着。

  所以,在我看来,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之所以会形成“京城经济学家”的概念,是与“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型”有很大的关系,起码,经济学还没有被大多数人理解为一门严肃的科学。因为如此,谁面队公众说的多、写的多、谁语出惊人、谁危言耸听,谁就可能被戴上著名经济学家的“皇冠”。也许因为这样,经济学才会在中国被兄弟学科的朋友不以为然地称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的确,在今天,你要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怎么也得先变成爱张扬的人物,并且最好落户京城。

  这不得不让我确信,京城虽然的确拥有我们国内第一流的真正的经济学家,也有真有学问但不太“著名”的经济学家,更有的是不怎么有研究但非常出名的“经济学家”。尤其是,这几年在中国的股市上,风云多变,京城经济学界的那些风流人物多闪烁其间。是非功过,应该让他们的学生们去评说了。但今天有一点是肯定的,爱张扬的经济学家都去了“市场”。

  2002年3月9日

                         作者授权文稿,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