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无“陈仓”可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 16:27 中评网 | |||||||||
赵晓 中国古代帝王中刘邦是个最混俅的家伙,但也是数一数二有雄才大略的家伙,被项羽发配到关中之后,得高人指点,使出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结果风卷残云,后来居上,硬是把“力拨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逼得刎了脖子,他自己则坐北朝南,对外宣布叫什么汉高祖。
在非国有企业咄咄逼人的竞争下,国有企业这些年来好比是曾落败的刘邦。而且情况越来越清楚,只要是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因机制所限,讲单打独斗无论如何是斗不过外企和民企的。因此,国有企业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承认现实,二话不说,主动改革,改得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另外则是想方设法,看有无可能也来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譬如说,通过上市骗股民的钱,然后将募集的资金投入国企中去搞技改,搞改制,是不是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将国企救活、搞活,反败为胜呢? “暗渡陈仓”的妙招果真能成,那是高手,彼时国有企业“坐北朝南”了民企外企也不得不口服心服外带佩服。但实际上,由于以下原因,此计决无成功可能。 一是股市融资的成本其实是最高的,为国企所无法承受。过去国企贷款搞技改,国企的厂长经理们有一句话说得很到家:“不搞技改是等死,搞技改是找死”。意思是不搞技改,不更新设备,迟早被非国有企业淘汰;要是借钱搞技改呢,由于国企的效率太差,则必被利息拖死。可是,指望通过上市来解救国企的人不知想到没有,娇弱的国企连银行贷款都消受不了,怎么能消受股市呢?退一步讲,就算眼前通过政府垄断上市资源,抬高市盈率等办法(市盈率高相当于降低国企在股市的融资成本,国企上市才合算),可以让一部分国企得到发展,但最终还是会翻船的,而且一翻就是翻大船。 二是在国有企业整体陷入困境的情形下,任何国有企业想要单独放飞逃生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其实是一家人,所有国企间的交易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关联交易。因此,国有企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要想自个儿跑掉都不太可能。 在猴王的案子中,资产管理公司指责老猴子(猴王集团)抽干了小猴子(猴王股份公司)血,“明破产、真逃债”。然而,象这样残忍的一幕难道仅仅只有在老猴子和小猴子间才存在?事实上,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的通病。原因就在于,老猴子和小猴子本来就是一家,只不过后来在合谋中分工有所不同而已。一开始千斤重担由老猴子承担,为的就是将小猴子包装得油头粉面推向前台,后来为了小猴子能配股,又是人家老猴子冒犯法的风险拼上老命帮小猴子圆的帐。既然如此,凭什么小猴子自己红红火火,公司里的人分金分银而集团公司的人要受苦受累呢?对于集团公司的人来说,这是绝对不公平的,也是不能允许的。小猴子其实也明白,它上市本来就是老猴子与政府部门合谋的结果,要不根本就不会出来它这个小猴子,让小猴子上市的目的不过是要它骗点钱来大家一起花,就象是狡猾的老叫化与小叫化间经常玩的游戏那样。这就叫做“有中国特色的”有饭大家吃,小猴子的血其实也就是老猴子的血,如果老猴子昏了头要扩张,小猴子也得把小命搭上,别无选择。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要么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如果要干涉请拿钱来救或者帮老猴子。毕竟,手掌手背都是肉嘛! 这些年来,中国也曾涌现不少优秀的国企,但最后一个个都难免走向完蛋的结局,这里面的原因也与国企的关联性有关。试想一下,如果某个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有能耐,企业搞得好,政府的选择是什么?显然,政府领导人出于政绩和卸包袱的目的,一定会给这个企业增加新的“光荣任务”。如果企业的领导实在是本事大,不仅能完成原来的任务,还有幸把新的“光荣任务”也完成得好,那么政府就会给他更多更新的“光荣任务”――直到最后企业完蛋为止。 国企的领导能否不干呢?一般是不可能的。对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来说,资产是国家的,人是“国家”(乌纱帽在组织手里不是?),企业的搞好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有什么理由不听国家的呢? 这里面的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国企的领导并不拥有货币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国企搞好了他很难分享利润,他主要的收益一是控制权收益,二是政治和社会收益(即升官)。而他要是想在政治上进步的前提,就必须听政府的话。假如政府号召“多兼并少破产”,要把100个不相干的、濒于破产边缘的企业搭配给他,他也只能不折不扣的接受。另外,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值得的,因为庙越大,他作为方丈的控制权收益就越大,就越可能成为政治明星,到那时就算企业垮了,也碍不着他。当然,企业领导这么做,他往往也会提出些条件,比如说要求给上市指标。 但给上市指标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国企从机制上注定竞争力不足,赢利性差,在这种情况下,上市的作用只能使得国有企业在吸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再将之完全、彻底的折腾掉,就象我们在“猴王”一案中看到的那样。 谁敢保证,除猴王之外的国有上市公司揭开了包装后不会也是个猴王?而那些今天效益看上去不错的那些企业,如果仍然保持国有控股,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变化的话,在明天不会成为下一个猴王? 这样看来,国企上市的目的原本想“暗渡陈仓”,即通过上市圈一笔钱来充实国企资本金并试图搞活国企的思路其实根本不通。悲剧性的结果只能是,国企从股市、银行以及通过国家其他优惠政策获取的资源越多,国有资产损失就越惨重,国家的或有债务就越多,虽然或许可以延缓国企的死亡时间,但决不可能达到“暗渡陈仓”的目的。 除了国有企业的特性外,我们现在再换个角度,即从投资者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他们真的会那么傻,会心甘情愿、平平安安地掏出钱来,为国企修一条可供暗渡的“陈仓”吗? 猴王的案例现在尚未结束,最终结局有待观察。现在我们先假想猴王集团破产,猴王股份公司最后也破产,那么受损的一定是投资者和国家财政。就国家财政这一块来讲,亏的实际上是全体纳税人的钱,然而由于集体行动的逻辑,估计不会有哪一个纳税人挺身而出。至于股民,可就不那么好对付了。股民们会说,小猴子上市是证券公司推荐的,而且经过了国家证监部门的批准,好比销酒的人早已替产酒的人贴了防伪标签,现在政府说破产就破产,我不干。 退一步讲,股民斗不过国家,最后吃了哑巴亏,也一定会对中国股市产生负面震荡。至少ST、PT进而所有的国有企业的股票,会出现一股抛风。如果股市大跌,政府怎么办?国有企业难道不想上市了吗?国有股减持难道不想搞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也就意味着“陈仓”已经成为陈年旧事,“暗渡”的事不过是南柯一梦。 果真如此,这倒是好事,因为它意味着国企改革要面对现实,动真格的了。 再设想第三种可能:即国家怕股市动荡,因而为照顾投资者利益让小猴子去重组。这样做的政策含意是什么呢?也就是意味着国家对股市对股市的隐含担保,即愿意承担股市的一切风险和损失,这样的话到头来实际支付国企改革成本的还是国家自己(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全体纳税人),而不是股民。既然如此,绕了一大圈,“暗渡陈仓”的算盘全部落空,全社会反而要付出更大的以天文数字计的成本,何苦来哉? 从郑百文到猴王,从基金黑幕到庄家吕梁案,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改革事实上根本没有捷径可走,更没有侥幸的“陈仓”可渡,越是绕弯弯付出的成本就越大,越是虚与委蛇、自欺欺人就越可能积累起未来的深层矛盾和危机。别看国有资产表面上堆得比山还要高,统计局年年报喜,说国有资产今年又增加几成,其实银子没准早就化成了水。郑百文之鉴、猴王之鉴在此,国企改革的唯一的出路便是放弃幻想,面对现实,实实在在地通过国有股的减持以及其他方式的国有资产的变卖来进行“总结算”、总改革,全面推进十五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部署,该破产的赶快破产,该被非国有企业兼并的赶快兼并。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该支付的要支付,不要再指望套老百姓的钱,不要再梦想“陈仓”之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