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赵晓 > 正文
 
地平线上的滞胀幽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 16:04 中评网

  赵晓

  如果继续把中国经济比做一架马车,这架马车由于悲观预期而出现了紧急刹车的现象,车速慢了下来,而现在由于预期恢复正常,车正在加速

  据外电报道,中国人民银行8月份以来在每周的公开市场操作中首次增加了正回购招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标(回收资金)。

  众所周知,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多种调控武器中的一种,虽然不如利率调整那样引人注目,准备金调整那样威力强大,但其影响直接、足以显示信号,是很有市场推波助澜之力的。1998年5月以来,央行一直在运用这一武器向市场放出货币,以鼓励经济发展,而现在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这在1999年连象都不敢想。

  为何央行悄悄地改弦易辙了?

  对于这条消息,海外银行业人士和分析师的看法是:央行的目的,一方面用以解决目前银行资金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出央行正在完善其调控手段,操作手法更趋灵活,为将来及时地调节货币供应做准备,并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

  果真如此,央行费了半天劲,仅仅是想练练手吗?

  笔者认为,央行有高人。此举实在是提前洞察了商业周期的变化之妙,并吸取“软着陆”时期反应迟缓之教训,目的是防止货币扩张过度,防范通胀压力。

  海外分析师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大陆的宏观经济升势并不稳固,宏观面并不支持货币政策转向。我们的判断与此正好相反。

  我们认为,当前大陆经济的升势在于商业周期的内在力量。只要没有像亚洲金融危机这样大的打击,其升势没有任何问题,即使考虑到今年北方大(资讯行情论坛)灾使一次产业受损因素,全年经济增长仍将突破8%的上限,进入到8-8.3%的区间,而物价则极有可能迅速由通货紧缩一变而走向通货膨胀,从而使得经济出现新的问题。

  货币政策果断实施微调,以减小未来的通胀压力,实在是非常有必要。

  从更长远和更深层次看,未来面临的新问题可能就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面临着滞胀的危险。正如一个幽灵(通货紧缩)刚刚逝去,另一个更可怕的幽灵(滞胀)已显现于地平线。

  为什么失速

  许多人将中国经济比做一架快速行驶的马车,但亚洲金融危机后,这架车突然失速,经济下滑至8%以下。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现在许多人指出的这架车有毛病,还在于由这些毛病以及外部危机所导致的商业周期自身的作用。

  导致商业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期的变化。假设有一个正常的预期是1,当人们的预期低于1时,投资将下降、消费会下滑,如果再加上出口不振,则经济增长就会失速,反之则反是。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预期发生变化,偏离正常的轨迹呢?

  最主要的莫过于大的冲击(Shock)的出现,像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样。它突如其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快便对中国外贸产生一个强烈的收缩性影响,进而导致企业悲观心理的强化。

  另外就是“竞选周期”。在西方,大选之年的经济状况对于总统向来是十分敏感的问题。每位想连任的总统都迫不急待地想在这一年把经济搞好,以求连任。这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体制下的“政治周期”(可见东西方的相同之处比人们想象的多)。

  中国过去“政治周期”,是政治运动导致的宏观经济“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治乱循环的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那种大起大落、异常剧烈的政治周期渐渐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与此同时较为纯粹商业周期的作用在逐渐显现,目前出现的商业周期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建国后第一次较为纯粹的商业周期(人们对此可能还非常不熟悉)。

  不过,这次商业周期为什么也带上了几分“竞选周期”的色彩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将中国的“竞选周期”理解为每届政府班子调整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显然,每届政府班子调整时,免不了都会提出新的目标和口号,从而给经济带来正负、大小不同的影响。

  众所周知,本届政府上任时,提出了许多目标,尤其要在住房、医疗、教育、下岗再就业等改革方面迈出大步。这从长期来看当然都是好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事。但却不免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大家普遍的感觉就是,通过改革往家里拿钱的时代结束了,往外掏钱的时代来了。人们的悲观预期开始形成。

  内外部的效应强化了投资者与消费者的悲观预期,加大了中国经济原本自1994年以来逐渐惯性下滑的态势,由此导致商业周期往下的效应。

  那么,商业周期又是如何走出低谷、进入新的景气循环的呢?

  其上冲的力量主要在于,经过两年多的心理震荡,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已经透明,更何况人们看到政府并没有马上推出全部改革的打算,反而不断地在给经济打气,这使得人们的悲观预期逐渐转为正常,信心不断得到增强。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外部冲击出现,它就是亚洲经济奇迹般的"V"字形复苏以及世界经济在美国新经济的带动下的蒸蒸日上。

  这样,内外部的情况在三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变化,人们的预期重新恢复正常,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在相比原先更为乐观的预期下悄然启动、咸鱼翻生。

  加速加速加速

  很难说经济周期是什么时候确切启动的,有人说是七个季度以前,有人说是去年第四季度才开始,还有人认为是从今年才开始。

  然而,不管究竟是什么时候周期才启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消费者、投资者的确不再悲观了,他们的信心逐渐恢复,由此带来消费和投资的恢复。

  例如,今年上半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支出行为的基本建设投资,其增长速度仅6.6%,低于上年同期投资增长速度13.2个百分点,而制造业投资却依靠市场的拉力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上半年其增长率为11%;相比之下1999年是负增长2%。另外,民间投资也在悄悄跟进——这与许多人抱怨民间投资未跟上的指责并不吻合。例如,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主要是国有投资占大头;但到了2000年,这种国有投资"挑大梁"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上半年城乡个体投资一下子增长了8.6%,这说明民间投资已经在跟进,且跟进的步伐还不小,再加上民间通过股市向企业的投资,人们估计非国有投资的增幅在2000年很有可能高于国有投资。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投资者信心在恢复。

  那么,消费者信心恢复的证据何在?我们在此举出三个方面的证据。一是1-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0.1%,高出去年同期3.6个百分点。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家计调查,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8.3%),高出同比可支配收入增长率(7.7%)0.5个百分点,而上年二者之差是-0.7,一正一负,实际高出1.2个百分点。千万可别小看了这1.2个百分点,而消费倾向通常是很难改变的。三是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家庭消费者预期信心指数和消费者预期耐用消费品购买指数在1998年上半年降至谷底后,在徘徊了一年半的时间后,到1999年下半年,猛升至104.21的水平,比上一个半年上升达6.1点,已基本达到1997年下半年的预期水平。其中,消费者预期耐用消费品购买指数更升至106.91,比1997年下半年危机爆发前的最高水平还高出3.26点。

  以上情况均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信心得以恢复,消费倾向已经上升。

  撇开其他导致商业周期的因素不谈(譬如债务-通货紧缩所导致的商业周期,外部危机的传导),仅从人们的预期,从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来看,当前的中国经济这架马车走出商业周期的低谷几乎不会有任何问题。

  如果继续把中国经济比做一架马车,这架马车由于悲观预期而出现了紧急刹车的现象,车速慢了下来,而现在由于预期恢复正常,车正在加速。

  幽灵的威胁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经济这架马车最终能跑多快,跑多远?恰恰就在这个中长期宏观经济形势判断这个问题上,情况不容乐观。

  近期与中长期经济形势走向大相径庭,这里的关键是:起跑取决于预期,而最终能跑多快、跑多远却是取决于车的质量。而一旦考虑到中国经济这架马车的质量,问题实在是太多:结构问题、国企问题、投融资体制等重大制度问题、不良资产问题、高负债问题迄今为止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

  宋国青教授打过一个比方,虽然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是在七、八月份,但气温上升最快的却是在三、四月份,有的时候一天气温计甚至能跳上去10度。现在我们反其意而用之,对于近期的中国经济,好比是三、四月份,经济会有强劲回升,但真到了七、八月份,估计反而热不到那里去,而且也热不了太长的时间。

  经济"长"不上去,甚至"长"上去下后又掉下来,物价却很有可能涨上去。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几年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放了大量的货币到中国这个水池子中,只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才没有变成通货膨胀伤到人,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经济在回升,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加快——从理论上看,不考虑货币化的因素,M2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部分将构成长期通胀的压力。6月末M1/M2比率为37.9%,比去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已基本恢复到1996、1997年的水平上,M2和M1的增长率比GDP增长与消费物价增长之和已分别高出5.4和15.4个百分点,相对于实质经济和物价来说,货币有明显的超量供给现象。与此同时,贷款需求旺盛,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8%(按可比口径)。考虑到1996、1997年的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为8.3%、2.8%,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因素,物价应该很快向96、97年看齐。

  物价上涨的第二个原因是油价猛涨。关于油价的走势,笔者早在今年春季便根据多重均衡理论进行过预测,提出油价上涨至高位后,将在高位形成新的均衡,在没有重大冲击的情况下将保持居高不下的态势(《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4月18日),这一判断现在看来与油价趋势是非常吻合的。

  除非美国欧洲采取断然措施,否则油价还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保持高涨势头。由于中国是石油净进口国,每年进口原油达4000多万吨,因此油价对物价的推动会有明显作用,而石油价格的上涨必然直接增加交通运输和石化工业的运行成本,时间一长,又会间接地增加绝大多数经济部门的运行成本,进而推动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与此同时,由于油价的上涨不能通过最终消费品转移出去,很容易地将形成滞胀的压力。从中长期来说,由于中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的发展时期,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将继续增强,因此,中长期中国经济因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而出现滞胀的压力还将日益增大。实际上,在我国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实际上已经开始显现,今年7月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已经出现了5.8%的增长,而在前3个月它还是负增长。由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是CPI的先行指数,而且目前升势明显,所以可以断定2001年CPI上升速度也不会太缓慢。

  尚需提请人们注意的就是,美国、欧洲历史上的滞胀其导火索恰恰就是因为石油危机,而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进入类似的重化工业时期,因此不能不警惕油价飚升并长期居高不下给我们设置的陷阱。

  综合上述分析,中长期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滞胀的威胁。当通缩的幽灵远去时,猫在地平线上的滞胀的幽灵是更可怕的幽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