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赵晓 > 正文
 
经济学较真“假日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 15:26 中评网

  赵晓

  原计划着老夫老妻浪漫一下,赏春光无限,不曾想人堆人、人挤人

  所谓“假日经济”,“假日”二字没有任何问题,至于“经济”,却值得大大探讨一番。它显然不是经济学所说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也不是谈“计划经济”、“市场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经济”时所指的“经济形态”或者“经济机制”之类的概念。它是什么,不知道——尽管  它已是中国“造词运动”中最新、“上镜”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在无法确认这个概念之前,我们不妨先将“假日经济” 理解为“假日”所带来的一些经济现象。比如说,空荡荡的火车突然客满为患;平日幽静的公园,转瞬间人潮人海;原本无人光顾的商场,现在客流饱和,等等。这一切,对于鼓吹“假日经济”的人来说,也许就是心目中的“经济”,即认为假日带来了“消费繁荣”,“消费繁荣”带来“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意味着多放假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听起来像是绝妙主意!

  但是,且慢,已经有人在嘟囔“假日经济”其实是“假日烦恼”了。比如说,原来整日价在家吃香喝辣的,现在突然不得不大泡方便面;本想带儿子出去看外边的世界之精彩的,谁知到时买不到回程票,弄得儿子误了学,急得直跳脚;原计划着老夫老妻浪漫一下,赏春光无限,不曾想人堆人、人挤人,无奈只得自嘲 “挤并快乐着”……当然,诸如此类的“消费烦恼”,对于某些只关心“为国献策”,凡事从大处着眼、大局着眼的人来说,是不在话下的。

  在这里,我们先按下消费者的“假日烦恼”所带来的消费“负效用”不表,单挑“假日经济”作点经济学分析,看看葫芦里究竟能装什么样的药。

  消费选择扩大 带来消费倾向提高?

  从经济学上看“假日经济”,忽略掉放假可能导致的投资下降,需要弄清的实际上主要是一件事:消费选择的扩大是否带来消费倾向的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将涉及许多复杂的分析。

  多放假带来的变化是消费者可供支配时间的增加,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空间的扩大或者说消费选择的扩大,它似乎必然会使消费增加。但我们将在下面分析中证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虽然多放假在某一时点上可以形成一个人为的“消费拉动”,但从更长一点的时期看,极有可能的是,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储蓄倾向为中性,也就是说它不因消费选择空间的扩大而提高,与放不放假、多放或少放假无必然关系。

  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消费多了或一段时期的消费多了,不一定意味着总消费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扩大(即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也不意味着消费增长超过了收入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这一点,缺乏经济学训练的人往往容易弄错。

  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收入和其他情况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时间存在着“替代效应”。

  譬如说,假日期间购买了一台彩电,下个月将不再买彩电,这是消费在时间上的“替代效应”。其替代率近乎为1,也就是说两个时期扯起来算消费是“平”的,并没有消费突然增加一说。再比如,假日期间带儿子去逛了一趟千岛湖,回家来告诉儿子说:“钢琴不买了”(或者儿子的钢琴照买,自己的皮衣就免了),这是不同消费内容之间的“替代”,也不存在个人消费增长的多大变化;还有就是北京人去了浙江的千岛湖,增加了杭州的消费额(淳安为杭州的郊县),但相应减少的是北京的消费,这是消费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替代”,而社会总消费增长变化不大;最后,有的人可能因为旅游花了钱,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有可能为将来旅游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这是两类人之间消费的“替代效应”。

  总起来说,无法从理论和实证上找到多放假可以改变居民的储蓄倾向/消费倾向的充足证据,而储蓄倾向中性的概率极大。

  这样推下来,“假日经济”的确能热闹几天,但消费扩张的总体效果得不到体现。据从北京大商场传来的消息,假日期间的销售量增幅之大出人意料,假日后销售量跌幅之大更是出人意料,可以证明笔者的论点。

  钱不缺,唯独缺时间?

  是不是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不缺钱,唯独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时间供应增加,其消费将上升,从而在全国总消费中导致一个向上的冲击。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按经济学分析,其实是“外行话”。

  所谓“钱不缺,唯独缺时间”的说法,在经济学上是不成立的。这是因为,时间就是“钱”,“不缺钱,唯独缺时间”的人在这个星球上根本不存在。通常当一个人感觉缺时间的时候,真正的含意是他缺钱。打比方,你惦记着要给老婆买条项链,可是首饰店太远,因此你没有时间去买,这听起来没错。但往深里看,你要是真的有钱的话,为什么不可以雇一个人去帮你买;或者相反,雇一个人来替你工作,你得以亲自去买。所以,你并不是真的不缺钱,你离支付买项链的钱尚缺“路费”和“歇工的钱”。

  虽然一个穷人常常会想,如果我有了100万,我就什么也不缺了。但一个真正拥有100万的人,却会感到,他需要的还太多太多。即使富得流油如比尔·盖茨,也决不会富到什么都不缺的地步。

  事实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心中都有难圆的梦。比尔钱实在多了,是完全可以从事“另类行为”的,譬如搞捐赠,无穷无尽地捐给全世界他所爱的人。但比尔远没有富到如此地步,事实上,可怜的比尔忧心忡忡不亚你我,他一再宣称“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决非“得了好处还卖乖”。就笔者而言,宁愿相信比尔每日都在算计着如何挣更多的钱,如何花更多的“R&D”去开创“未来之路”,以及如何重新夺回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任何东西都可以归结为“价格”问题,而一旦归结为“价格”问题,所有人无一例外都是穷人,没有任何人钱多到可以去烧掉的地步——这用经济学话来说,意味着“没有任何人的钱的边际效用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的消费内容可能不同,但前述“替代效应”均存在。这样,无论对于何种收入的消费者而言,消费空间扩大,消费倾向/储蓄倾向中性的论断均适用。

  的确,假日期间游客“涨”了一块,比如说全国大概多出了4000-5000万游客,但无法证明,旅客们在“假日消费”(注意:不同收入的消费可能不同)后不会调整其消费组合。如果消费组合被调整,那么旅游业消费的上升,将以其他产业消费的减少为代价,假日消费的上升将以假日后消费的下降为代价,而消费倾向为中性。

  两个著名例证

  这实在是令人奇怪的分析。但我们可以举出两个著名的例证来说明,事实的确可能就是这样。

  一个例证与鼎鼎大名的凯恩斯有关。凯恩斯曾经提出,货币对于人们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钱时,钱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而他变得越来越有钱时,钱在他眼睛里将越来越不值钱。凯恩斯由此推论,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于富人,储蓄倾向低于富人,因为穷人的货币边际效用高,有了钱首先要满足消费需求(比如说填饱肚子),而富人消费早已得到了满足,因此钱只好存银行。凯恩斯的猜想听起来无懈可击,然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以及许许多多的实证分析却表明,凯恩斯的这一论断是假的。比如,美国人相对中国人是富人,但美国人恰恰最爱消费,储蓄率目前是负的,而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0%以上,反倒是世界第一。在这里,谁也无法证明相对富裕的美国人,其货币的边际效用要比中国人低。就单个国家而言,比较富人和穷人的储蓄倾向,结论也不会改变。记得前段时期,有人提出中国应该搞“均贫富”,以提高社会总消费,其根据显然是主观臆断得出来的,中国人富人的储蓄倾向比穷人高,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会,即误将富人的储蓄更多当成了富人的储蓄倾向更高。

  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短缺经济的消除与储蓄倾向/消费倾向无关。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猜测,短缺经济的逐渐消除将使得中国的储蓄倾向下降。其理由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证,消费约束大得不得了,造成了“被迫储蓄”,“持币待购”等现象,一旦商品丰富,选择空间大了,人们就会拼命买东西,将 “压抑的消费”释放出来。“被迫储蓄”和“持币待购”曾是80年代分析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学者的惯用术词,除宋国青等极个别经济学家外,几乎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证明了谁是谁非。显然,没有任何计量上的分析可以表明,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反过来,说消费倾向,也是一回事)比现在高,而搞了市场经济,人们的储蓄倾向降低了。事实上,虽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益繁荣,中国人的消费量大大增加,但不要忘记中国人的收入量也大大增加了,而总的储蓄倾向为中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前些年曾经不断有人警告,居民存在银行的数万亿 “储蓄存款”是笼中老虎,随时有可能出来咬人,但这么多年了,老虎一直安分守已。其“秘密”就在于,储蓄倾向为中性。

  在储蓄倾向中性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发展经济、把国家搞好,不能指望一些似是而非的“怪招”,而要靠实打实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只有实打实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带来人们真实收入与社会消费总量的提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