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钟伟 > 正文
 
“虚拟经济”研究不能含混不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 16:41 中评网

  钟 伟

  摘 要:本文指出目前关于虚拟经济研究的混乱状态急需澄清,其原因在于对虚拟资本的概念,被和虚幻资本和金融资本混淆起来;而虚拟资本的概念,则被和货币经济和泡沫经济等相混淆。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是常态,不应夸大虚拟经济的内在脆弱性。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关健词:虚拟资本;虚拟经济;金融资本

  Comments on the Study of Virtual Economy

  Zhong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finition of virtual capital and virtual economy is in chaos and needs further clarification. So far the concept of virtual capital is mixed with other concepts such as the fictitious capital, the financial capital, while the concept of virtual economy is confused with other concepts such as monetary economy, the bubble economy etc.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Economy in China is a normal condition and its fragility shouldn't be exaggerated.

  Key Words: Virtual Capital; Virtual Economy; Financial Capital; Monetary Economy.

  目前国内对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界定颇为混乱,有的同志认为,虚拟资本是货币的虚拟化,而虚拟经济就是建立在虚拟资本之上的价值增值过程的虚拟化(刘骏民;1998) 。有的同志则认为虚拟资本主要是指证券活动的普遍化和金融资产国际化,它以实物资本为基础,其利润也来源于实物资本(肖灼基) 。有的则认为,虚拟资本是用于经营获利的价值、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以此为基础的虚拟经济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我国尚需进一步发展(赵海宽;2000) 。致以于到现在甚至没有给出虚拟经济到底是常态,还是病态的基本判断。上述讨论之所以差异巨大,恐怕反映出目前所谓"虚拟经济"研究的混乱不清和漫无边际。

  一、 对"虚拟资本"的界定含混不清

  虚拟资本这个词基本上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创造出来的,似乎并无却指,或者所言非所指。大家对将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虚拟资本(Virtual Capital)、虚幻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混为一谈似乎习以为常。

  所谓金融资本,指的是除基础货币之外的各层次的金融资产,尤其是证券和金融衍生品。国内一些热衷于讨论虚拟经济的人所指的虚拟资本,实际上是指"债券、股票及其衍生物等等"(刘俊民;2000) ,实质是以对金融资产定价和增值表示怀疑的态度,用虚拟资本这一概念借指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

  所谓虚幻资本,是由马克思在讨论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时提出来的,以生息资本为基础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本,在德文中为Fiktives Kapital(马克思;1894) 。这个概念很快被希法亭扩展为金融资本(德文为Finanz Kapital)(希法亭;1910) 。人们大体上将虚幻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立面,而实际资本则是指生产资料。马克思在使用该词时主要是贬义的,虚幻指的是"资本看起来象梨树结出梨子一样产生货币", 马克思在使用Fiktives Kapital这一概念时,要批判的对象,包括"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机的概念"、信用制度所产生的货币危机和资本市场崩溃等(马克思;1975) 。但不幸的是我们将Fiktives Kapital译为了"虚拟资本",而不是更确切一些的"虚幻资本",由此看来,虚拟资本是一个比较含混不清的概念,如果希望利用此概念得出其它推断,那么就必须明确,虚拟资本到底确指什么?如果指的是金融资本,就直接使用金融资本的称谓;如果指的是虚幻资本,那么就直接使用虚幻资本。两者的差别是:前者是中性称谓,后者则包含对金融资产生息的谴责。如果不明确研究的基础,其实质是"黄鼠狼式修辞法",即象黄鼠狼吸空鸡蛋而不留痕迹那样,用歧义的词语展开所言非所指的一套体系(哈耶克;2000) ,同样的危险还存在于目前关于全球化的种种论述中。

  二、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含混不清

  虚拟经济一词在西方经济学中,近百年来一直鲜有人提及,只是近年来才随国际资本市场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旧事重提,主要指经济交往活动的虚拟化(Virtualization of transactions)。但在国内货币经济、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却被塞到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中,实质经济(Real Economy)和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被对立起来。

  所谓货币经济,也称为金融经济,是与金融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一般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也包括与金融资产相关的交易活动。所谓实质经济,也称为真实经济,是与产业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传统的商品和劳务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两者并无冲突,传统经济的货币化是相当自然的过程。

  所谓泡沫经济,或者经济中的泡沫状态,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连续过程中涨价,价格上升使人们产生继续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并导致价格被继续推高,但这些人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不感兴趣。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爆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约翰.伊特韦尔;1996) 。所谓虚拟经济,描述的是现代经济活动的"虚拟化"趋势,本身不包含褒贬之意。仅仅从中文字面来看,"虚拟经济"和"实质经济"的确似乎对立,但Virtual Economy中的Virtual,其词根是Virtus,含义是"尽管表面上不一致,但实质是同一回事情或同一样东西",例如目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公司(Virtual Enterprises),指的就是没有传统企业的生产或销售场地,但和传统企业一样提供商品和劳务。Virtual和Real指的是尽管在表面上不一致,但在逻辑和功能上完全一致的东西。(李剑阁;2000) 。

  此外,另外还有所谓"实体经济"和"符号经济"的称谓,这种说法源自何处颇难考论,但这种说法,其意所指和目前混乱的虚拟经济研究如出一辙?quot;符号经济"大约仍是指金融经济,但因为对金融资产的定价心存恐惧,也对经济金融化缺乏基本把握,所以把金融资产统统视做一大串符号了,而金融经济则成了符号变幻的"符号经济",似乎符号本身,和有形有物的"实体经济"不相关。但同时却又对"符号"所代表的财富难以理解,结果似乎又陷入了将"符号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的怪圈,要么对"符号经济"持排斥态度,要么夸大符号的神奇性,认为"符号也是生产力",一串好的符号价值连城。在信息时代,符号、概念如此重要,以致于在国外早形成了令人瞬间暴富的"符号经济学"。

  马克思当时从其虚幻资本的概念出发简要地研究了泡沫经济及其危害。一些同志沿袭了这样的思路并无可非议,但应忠实于从虚幻资本到泡沫经济的基本框架,而不能将所谓虚拟经济和金融投机的日益猖獗、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挂起钩来,甚至将与金融资本相关的经济活动领域全部纳入?quot;虚拟经济"(成思危;2000) 。目前在我国所进行的相当部分的所谓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的研究,和"虚拟经济"无关,和现代金融理论无关,其所指的虚拟资本更接近于虚幻资本,即否定金融资本的自动生息过程;其所讨论的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日渐偏离,则已经超出了对虚拟经济的讨论,而更接近于将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或经济运行中的泡沫状态了。这样的分析前提和结论均值得商榷。借用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之名,冠以虚幻资本和泡沫经济关系之实,可能造成人们对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理论不必要的恐惧和否定。

  三、对"虚拟经济"是常态还是病态含混不清?

  由于对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界定含混不清,导致了虚拟经济研究虽然热烈,却不能对虚拟经济到底是经济运行中的常态还是病态做出基本判断。从虚拟资本被看作本质上"毫无使用价值",虚拟经济的核心是"财富或资产很价格的完全脱钩"来看,虚拟经济实际上隐含地被视为病态,这是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钟伟;2001) 。

  "虚拟经济"遭到广泛谴责的理由之一,是所谓虚拟经济和实物经济的"倒金字塔"结构。勿需讳言,目前金融资本的膨胀远远超出了全球GDP增长等实质经济指标。目前全球外汇日交易额约在2.2万亿美元,全球总产出和全球贸易,大概分别相当于20天和5天的外汇交易额而已(BIS;2000) 。虚拟经济(货币经济)和实质经济似乎成了"倒金字塔",虚拟资本则成了塔中随时可能喷发的"熔岩"(Lyndon.Larouche;1998) ,这样的说法似是而非。

  第一,经济虚拟化的风险是一种效率风险,不能脱离经济运行的常态。现代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准备金制度,即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和对其负债进行的日常支付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关系,如果发生挤兑、天灾人祸和人力难以抗拒等非常态因素,即使再谨慎再稳健的金融机构都难免要破产、市场都难免要崩溃。可见虚拟资本借助于对经济常态的利用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实质经济虚拟化意味着"效率风险"。如果将"效率风险"通俗化的话,大致与步行者无法理解汽车高速行驶时的"速度风险"相类似,经济虚拟化所导致的风险总是比传统大工业化时期的经济运行风险要高。但这决不构成否定经济虚拟的理由,就好象安全的步行和车祸不构成否定高速公路和汽车存在的理由相类似。夸大经济虚拟化的风险,避而不谈经济现代化,实则是要经济成长,不要成长风险(钟伟;2000) 。

  第二,虚拟经济和实质经济之间的背离,用虚拟资本超出了真实经济来衡量缺乏经济学依据,将其视为危机根源更值得商榷。所谓 "倒金字塔"危机或者"金融癌症"的说法,其前提假设存在严重缺陷:即虚拟经济以实质经济的为基础,其利润来源于实质经济;虚拟经济的膨胀将导致实质经济"失血"过度而崩溃(王自力;1998) 。这种说法和现代金融运行相去甚远。一是虚拟经济积存的利润基本上是"纸上利润",不具备在瞬时向实质经济行使索取权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虚拟经济超出实质经济能够负担的那一部分大致已经成为一?quot;永久性负债",成为润滑实质经济运行的基础。二是虚拟经济和实质经济会的背离反映出虚拟经济对实质经济的缓冲作用。当实质经济还没有明显的过热征兆时,金融资产和和不动产的价格的过度飙升往往预示着虚拟经济对实质经济过热的价格信号吸收已经趋于极限;反之,当虚拟经济以泡沫破裂的方式释放出来时,实际上是强迫实质经济进行已经被严重延误了的调整,并为下一轮实质经济价格信号失真储备足够的吸收能力(Paul.Kugman) 。

  目前一些虚拟经济的研究,还被用来掩饰对技术进步的怀疑,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怀疑。金融交易是虚拟的,利润和亏损都来自瞬间;网络经济是虚拟的,传统经济活动在互联网被极?quot;虚拟化"。似乎纯粹金融交易和网络经济是可诅咒的。他们忘却了人类经济的发展史,就是"真实经济"因交通和通讯工具等技术进步而不断"虚拟化"的历史。恐怕谁也不会认为面对面的当场讨价还价、以货易货式的交易,比基于互联网的B2B、B2C的网上交易,来得更危险和不可取。就金融而言,经济"虚拟化"的真正危险似乎并不在于真实经济活动的虚拟化,而在于国民经济对资本收益的过度依赖,以及发展中国家对代行世界货币的国别货币(尤其是美元)的过度依赖。目前美国国民收入中60%来自资本收益(温铁军;2001) ,其基础在于美元正被不恰当地当作世界货币使用,而发展中国家却并不具有这样的"特权"。就网络而言,亚洲危机后对现代金融体系的指责热潮,现在正转化为对网络经济的怀疑热潮(刘晓峰;2000) 。后者可能使原本陷于困境的国内虚拟经济研究陷入更深的误区。在虚拟经济尚刚刚萌芽的中国,以含糊其辞过于夸大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不足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