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官员下海莫若从行政制度创新上着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4日 02:17 中华工商时报 | |||||||||
文/康劲 日前,《中国青年报》以吉林通化195名官员辞职下海为例,再次对“官员下海”现象进行了重点解剖,国内几位著名的行政管理专家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谢庆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孙柏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再次对“官员下海”现象提出疑虑,进行了公开批评。
笔者在仔细分析了几位专家的观点后认为,其批评意见既无新颖可言,又充分暴露了目前学界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低能倾向,值得注意。 专家的疑虑和批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带入市场,从而影响经济领域的公平竞争。他们认为,一些官员在职时好像很廉洁,但其实在下海之前已经为私营企业谋足了好处,慑于反腐压力,没敢实现权钱交易。下海后,官员与私营企业之间就可以实现权钱兑付。或者,利用在职时的“余威”和影响为所在企业谋好处,这对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导致政府精英流失,从而影响公共服务质量。担心大量优秀人才由机关走向商海后造成的职位空缺无法填补。 第一点担心的是“权力期权”化的问题。这种忧虑早在几年前就曾被人多次提起,去年初,中央纪委还曾联合有关部门就官员下海后的权力期权问题做过调研,并颁布了在管辖范围内三年内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的“禁令”。所以说,专家现在继续纠缠“权力期权”问题没有意义。 其次,当前的问题不是要抓官员下海后的权力追查,而应该是加强在位时的用权监督。我们不否认中国现阶段有期权效应,更不能等到期权开始兑现时再做追究,而应该致力于设计一个可以彻底杜绝期权产生的官场制度。要力争使一切权力的行使都能在法律、制度的控制规范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进行,而不是由官员个人去操纵,彻底消除权力运行的“人治”色彩,使权力者真正成为政府的职员,依法办事、按律行政,不可能进行个人的长远“感情”投资。 社会公众希望行政管理专家能在法治政府的建设上不断设计或提出新的机制或制度,而不希望他们成为本末倒置、头疼医脚的事后诸葛亮。 第二点担心的是人才流失问题。有一种现象不容否认,那就是随精简机构、官员下海而来的,并非全是效能的提高和队伍的精干,而恰恰是一些有能力的官员的集体出走。这对政府来讲确实是一种人才的流失。 但是,如果限制官员下海,继续人浮于事的现状,使许多年轻干部和专家型领导不能发挥作用,那么,对于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所以,专家们以人才流失为理由企图制止官员下海的批评意见,是毫无道理的。一个法制化的效能政府,不应该是死水一潭,要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 官员下海不仅不应该受到禁止,就是弃商从政也不应该受限制,那种“一朝入衙门,终身吃皇粮”的庸懒官员,只能适合于去服务官僚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官员下海是当下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现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