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 14:32 中评网 | |||||||||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改革释放出来的动力,另外一方面得益于开放。西部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方面是改革进展慢于东部,另外一方面,开放的收益没有东部大。 但是,在普遍发展滞后的局面中,西部边境地区若干点,如德宏,伊犁和塔城,呼伦贝尔等地区,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有超常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边境贸易。
西部要加快发展,利用地缘优势开放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在开放方面,西部市场的潜力也很大。在西部除了本身的市场外,还连接着巨大的境外市场:大西南面对的东南亚国家和大西北面对的中亚和俄罗斯。 九十年代初发展迅速的边境贸易,突出了周边国家与中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 在改革开放以前,西部的产业结构与中亚相似,以资源和采掘工业为主,消费品和资本货物生产能力很弱。中国改革开放后,轻工产品等消费品的比重迅速提高。而中亚各国产业结构依旧。经互会解体导致苏联东欧的国际分工关系中断后,民生需求的消费品,难以得到满足。中国廉价的出口,正好可以作为替代。 在大西南,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经济地理特点都是南部发达,紧邻中国的北部不发达,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个差距。 这样的国际发展差距,是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和国际要素流动的基础。 九十年代后期,缅甸加入东盟,中国对边贸政策也有关税及税务上的调整,加大了交易成本,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缅边境贸易量有所下降。西双版纳的边贸额曾跌至最繁荣时期的60%左右。但2000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中国与越南的贸易方面,最近增长趋势明显。2000年12月在广西东兴举办的中越边贸洽谈会上,越南对于中国产品,如中高档家用电器和机电工程设备的需求有明显增加。这是因为,2000年上半年,越南的GDP增长促成购买力回升;以前中国援助建设的工厂因设备老化而需要更新。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国际合作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有了进展。中国开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尤其表现在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的多边合作。泛亚铁路计划的设计,中国与缅甸公路是湄公河流域四国决定立即实施的项目。中国与东盟开始积极合作。 在与独联体国家等的经贸往来方面,主要有两个方向。首先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图们江流域合作将东北、蒙古、俄国远东以及朝鲜和日本五个国家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在西北,则是甘肃新疆与蒙古西部和俄罗斯、中亚共和国的经济贸易。北疆铁路与中亚的土西铁路网络连接,新疆几个大型边境口岸都对中亚开放边境贸易。 中亚富有石油资源,又是邻近中国,在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因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石油进口每年都在增加。估计到2015年,中国对能源需求,占亚洲总需求的一半。中国国内最多只能达到年产16500万吨的水平。而到2010 年,中国每年对石油的实际需求量将达到三亿吨,缺口只能靠进口。石油的短缺制约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地缘角度看,中亚应是中国下一个世纪石油主要供应地。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周边国家的经济形势也都在好转。云南和新疆,内蒙古三个省区将因为有诸多口岸而格外受到国内厂商的注意。 如果用“雁阵模式”来比喻,那么,西部开发导致的东西部关系格局和外资分布格局,就有了新的意义:首先,“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沿海”这个原有的雁阵,扩大了外延而包括中国西部。其次,中国自己也形成一个雁阵:“沿海-中部-西部”。中国雁阵也有向西部周边国家延伸的趋势:云南的甘蔗和蔗糖产业等,向缅甸等国家转移(目的不完全是经济,也包括了在联合国缉毒署等国际机构支持下发展毒品替代产业);在西北,中国的食品和轻工业、建材工业以及承包农场等企业在中亚国家已经开始出现。 这样就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和国内发展格局:西部通过沿海,沟通东亚及海外资金的进入渠道;沿海厂商借助西部扩大在中亚的经贸合作。这种互利又将促进西部的发展和市场容量的扩大,进一步增加西部在东部和海外厂商中的吸引力,同时也强化西部与东南亚国家及中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经贸合作的能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