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何帆 > 正文
 
伊拉克战争之后的世界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 18:25 中评网

  内容提要:伊拉克战场上的硝烟渐渐散去,但战后世界经济的走势仍然迷雾重重。本文试图分析伊拉克战争之后的世界经济走势。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估计今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大致在2.5%以下。从长期来看,美元将仍然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加。石油价格近期保持平稳的可能性较大,但是长期来看石油价格的波动性仍然较大。战后美国和欧盟以及俄罗斯的利益冲突加剧,这可能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秩序的演变。从近期的趋势来看,多哈回合面临搁浅的危险,美国可能会更多地强调双边贸易合作和
新浪交友有奖征文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区域贸易合作,而不是继续推进多边贸易合作。全球化处在相对低潮的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频繁波动,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将加剧。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 美元 多边贸易体系

  伊拉克战争会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吗?

  战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历史经验来看,战争似乎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比如美国在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1-1945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2%。Vernon便认为,正是因为参战之后的财政扩张才使得美国走出了经济衰退。[1]在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大致为6%左右。在越南战争期间(1964-1972),一直到1969年美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较好,但是通货膨胀率也在1970年上升到6%。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来看,战争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军费支出的乘数效应。在工资和物价刚性的前提条件下,增加军费开支将通过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2]当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被动员到战场上或军火生产之后,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缓解,就业率开始上升,与此同时,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而言更少的产品,所以战争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这场伊拉克战争会给美国经济打上一针强心剂吗?事实上,自1990年的海湾战争之后,这种战争刺激经济增长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了。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美国经济迅速滑入经济衰退。石油价格在两个月之内上涨到36美元一桶,股票市场在两个月之内下滑15%。随着战争的发展,石油价格逐渐趋于稳定,股票价格回升,到1991年3月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

  从这次伊拉克战争来看,战争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很可能仍然不显著。传统的战争持续时间长,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很高,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的方式配置资源,其对国民经济影响是全局性的。如今的高科技的战争速战速决,规模有限,占整个经济的规模很小(参见表1)。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接费用的预测可谓五花八门。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2002年9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军事动员的费用估计为200亿万美元,而一旦投入战斗,第一个月的战争开支将达到90亿美元,随后的每个月的战争开支为80亿美元。假设战争持续一个月而美国部队在战后驻扎伊拉克的时间为两个半月,则估计总费用为440亿美元。[3]布什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学家Larry Lindsey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到,伊拉克战争的费用将达到1000亿到2000亿美元。[4]但这仍然大约只占到美国GDP的1-2%。耶鲁大学经济学家Nordhaus的估计是,如果伊拉克战争速战速决,费用大致为990亿美元,而如果演变成持久战,则在未来十年内总的代价为19240亿美元。[5]这两个估计数字之所以相差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占领和维和的费用可能被低估、战后重建可能会旷日持久、如果战争久持不下,由此引发的石油冲击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官方统计未考虑战争带来的机会成本(因为要大炮而失去的黄油)。

  表1 美国在20世纪以来参与的主要战争及战争费用

  战争 战争的直接费用 人均战争费用(以2002年美元计价) 占GDP的比重(%)

  以当年美元计价 以2002年美元计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 168亿 1906亿 2489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 2854亿 28963亿 20388 130

  朝鲜战争 540亿 3359亿 2266 15

  越南战争 1110亿 4943亿 2204 12

  海湾战争 610亿 761亿 306 1

  伊拉克战争

  CBO预测 440亿 440亿 157 0.4

  Lindsey预测 1000-2000亿 1000-2000亿 357-714 1-2

  Nordhaus乐观预测 990亿 990亿 354 0.9

  Nordhaus悲观预测 19240亿 19240亿 6871 19

  资料来源:根据Nordhaus(2002)整理。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乐观的说法是,如果美国在短时间内打赢战争,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人们的投资愿望就会激发,消费者的信心就会提升。但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海湾战争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了巨大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股票价格、美元汇率和工业产值都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按照Nordhaus的估计,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由于人们的恐慌使得GDP低于潜在GDP,总的损失大约为4900亿美元(按2002年的美元计价)。[6]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股票市场、美元汇率。石油价格出现了同样的变化。由于美国经济近年来连续遭到新经济泡沫崩溃、恐怖袭击、华尔街丑闻等事件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非常脆弱,美国经济正处在二次衰退的边缘。即使战争较为迅速地结束,但是战后重建中的不确定性可能仍然会将美国经济拖入衰退。美国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的“民主”政体。但是,就像“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和东欧的实施中遇到种种不曾想到的困难一样,现在这种政治上的“休克疗法”也可能过于乐观了。重建无疑是一个长期过程。重建的过程中将充满了混乱。新政权可能是一个在当地缺乏威信的“傀儡”,也可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什叶派政权,如果伊朗和伊拉克都由什叶派掌权,其他阿拉伯国家可能会感到更加不安。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对于美国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北部的库尔德人和南部的Shiite人要求独立,美国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尤其是石油主要集中在库尔德地区,这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伊朗和北朝鲜的问题一触即发,美国并没有从更本上消除它所定义的不安全性。

  真正困扰美国经济的是新经济泡沫崩溃之后的后遗症:私人部门负债沉重、过剩的生产能力、储蓄率过低、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等等。新经济泡沫带来的繁荣刺激了居民和企业“非理性亢奋”,拼命地增加消费和投资。美国的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到2001只有2.3%。2001年10月美国的储蓄率达到最低点,只有0.3%。美国进入经济衰退之后,美联储不断降息,刺激了住宅和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但是,这种依靠负债的高消费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的经济增长。预计未来消费支出继续支持经济增长的趋势将很难持续:(1)2002年底失业率达到6%,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得居民对收入前景表示担忧;(2)股票市场崩溃之后,居民的净财富受到重创,虽然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上升部分地弥补了居民在证券市场上的损失,但是不少经济学家指出,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过热;(3)目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处在9年来的最低点,2002年年底也出现了消费萎缩的情况。以上这些情况可能表明,从长期来看,美国的居民将被迫提高其储蓄率,消费支出高涨的势头是不可维持的。

  新经济泡沫崩溃后企业盈利前景堪忧,在企业家的视野之内找不到能够强劲增长的行业。新经济期间厂商疯狂投资的结果是,目前在IT、航空、汽车、能源等部门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7]华尔街丑闻导致美国不得不调整会计准则,而准则调整的直接后果是挤掉利润计算中的虚假泡沫,按照新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率必然达不到以前那么高的水平。这同样影响企业投资的意愿。[8]从近期的情况来看,由于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股市波动剧烈、公司债务负担仍然较高、风险投资的稀缺,将导致美国企业的投资水平在短时期内难以恢复。较为令人乐观的情况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较高,在就业率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出还能够提高。从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将支撑经济复苏、收入增长和就业创造。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大约只有2%到2.5%。这意味着美国仍然处在“衰退型增长”。当美国这台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时候,世界经济将处于一个更加动荡的时期。

  伊拉克战争背后的货币竞争

  美元在海湾战争之后的两个月之内按照贸易加权计算升值了 10%。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元会扭转颓势,出现升值吗?战争时期,汇率受心理因素影响波动很大。战争结束后,汇率会回到由基本面决定的正常轨道。美元可能在短期之内反弹,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和海湾战争的情况很不同,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并没有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而如今美国的贸易逆差约占到GDP的5%。在巨额贸易逆差的压力之下,美元的升值将只是短暂现象。

  导致美元贬值的第一个因素是美国目前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在90年代,美国之所以能够对经常项目赤字安之若素,主要是因为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如今,外国投资者已经拥有美国政府债券市场的40%,公司债券市场的24%和股票市场的13%。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持有的资产总额达到8.4万亿美元,大约占美国GDP的80%。随着美国股市泡沫崩溃、美联储连续降息导致美国的利率低于欧洲利率、恐怖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外资出现了大规模撤离美国的趋势。外国对美国的证券投资由2000年的9780亿美元下降到5600亿美元,FDI则由2000年的3080亿美元锐减到2002年140亿美元。美国曾经是一个投资收益净流入国,但是从2002年起,它变成投资收益净流出国。这意味着,美国本身对外的投资收益已经不够偿还外国资本在美国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须要借新的债来偿还以前的债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无法找到均衡点的发散过程,随着缺口越来越大,美国的贸易赤字迟早要进行调整。[9]按照IMF的估计,如果美国的贸易赤字减少到占GDP的2%,美元至少还要贬值20%。

  导致美元贬值的第二个因素是强势美元政策出现了微妙的调整。从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一直坚持强势美元政策。强势美元能够帮助美国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吸引资金,支持了90年代的新经济。强势美元能够有利于美国金融业的利益但是却将损害美国制造业的利益。制造业不断发出反对强势美元政策的声音。[10]考虑到目前制造业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制造业集团操纵着大量的选票,美国政府已经对强势美元政策有所松动。这将给市场一个信号,即美元将要贬值。

  贬值是否会损害美元霸权?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从名义上讲所有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都能做为国际货币,但事实上美元仍然占据了垄断地位。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巅峰时期之后,美国经济的相对地位便一直在下降。与其在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相比,美元能够获得这种垄断地位实在是不相称的。美国的GDP与欧元区的GDP大体相当,而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及欧元区。但是,大约80%的国际贸易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在官方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0%以上。2000年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占47%,以欧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占32%。为什么美元能够有此霸权地位?这是因为国际货币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一般来说,国际货币需要承担三种基本的职能,即做为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其中,交易媒介的职能是最根本的,而使用一种货币做为交易媒介的人越多,这种货币做为交易媒介的便利性越容易实现。这意味着做为交易媒介的国际货币具有某种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由于美元在50年代和60年代已经捷足先登,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大行其道,所以其他货币很难与之进行平等的竞争,美元做为交易媒介的便利性压倒群芳。投资者和各国政府于是处在一种“囚徒困境”之中:谁都知道美元霸权具有不合理性,但是在其他人都还使用美元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选择又只能是和别人一样使用美元。

  美元霸权的收益是美国可以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尽管目前美元作为贮藏手段的地位受到挑战,但其作为交易媒介的地位是其他货币不可替代的。即使出现了欧元,美元霸权仍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挑战。在缺乏竞争者制约的条件下,美国会有一种多发货币的冲动,这样才有助于其向全球聚敛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seignorage)。铸币税原本是指统治者由于拥有货币铸造权而得到的净收益,在国际金融文献中,铸币税是指一国因其货币为他国所持有而得到的净收益。精明的美国政府深谙此道,利用美元霸权,美国可以支付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而其它国家却被迫为挥霍无度的美国居民付帐。其次,美国还可以通过过度发行美元向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由于美国政府可以不断印刷出美元到世界各地采购,势必造成美元的贬值。但是美元贬值并不会对美元的霸权地位带来太大的冲击,因为其垄断地位的根源上做为交易媒介而不是价值储藏。这带来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美国通过美元的贬值,既可以减少其债务,又可以促进其出口。只要美元的霸权地位不改变,不出现货币替代的现象,即投资者选择更稳定的货币做为价值储藏手段,美国政府便会有一种不受限制的冲动超额发行美元。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了巨大收益,但却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

  有一些中国学者在谈到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时候认为,美国打击伊拉克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欧元,这是自科索沃战争后美国利用军事力量对欧元进行的第二次打击。[11]这种分析是非常大胆和新颖的,但是其中的一个“破绽”是认为美国将竭尽全力维持美元的强势地位。我们的讨论指出,对于美元的霸权地位而言,重要的不是汇率的高低,而是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打伊拉克可能确实有打击欧元的因素。欧佩克一直使用美元作为结算工具,而正是由于石油这种重要的战略能源只能用美元交易,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是:伊拉克从2000年起将其石油出口的结算改为欧元,并将1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兑换成欧元。由于欧元相对于美元升值,使得伊拉克从中获得不少收益。伊拉克的做法已经引起伊朗、委内瑞拉、古巴、甚至俄罗斯等国家的关注。欧佩克的一位官员Javad Yarjani2002年在西班牙的一次演讲中就曾经鼓吹,欧佩克和欧盟的石油交易应该使用欧元结算,这样可以降低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如果欧佩克的石油交易转为使用欧元结算,对美元将是个沉重的打击。如果美国政府是出于这一考虑,借出兵伊拉克打击欧元,也是情理之中的。[12]

  美元的贬值可能加剧全球经济衰退,这是其他发达国家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防止更大的损失,欧洲和日本可以采取竞争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也使自己的货币贬值。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中央银行更担心的是通货膨胀死灰复燃,而日元实际上仍然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所以,我们预计在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贬值”竞赛中,美元仍然会掉得最快。当然,美国也可能要求其他国家共同分担美元贬值的成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元贬值对人民币有好处。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美元贬值,人民币也会相应贬值。不过人民币贬值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压力,这正是国际上流行“人民币升值”论的背景。[13]

  石油价格中的不确定性

  回顾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所经历的经济衰退,几乎直接或间接地都和石油价格波动有关。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之后,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石油密集度(oil intensity,即石油消费量与实际GDP的比率)持续下降。如果以1970年为基期,到2001年石油密集度只有1970年的一半。但是,石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然很大。这主要是因为:(1)石油消费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但石油生产国主要是中东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不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脆弱性。发达国家中除了英国、美国和挪威之外均不大量生产石油,主要依靠进口石油。日本和欧洲的石油进口都主要依赖中东。日本81%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欧洲的石油进口大约有30%来自中东,仅次于其从前苏联国家进口的石油量。与此同时,中东国家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65%,而其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0%。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和探明石油储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1%和78%。(2)石油价格波动频繁。1980至2001年期间,石油价格的年波幅在-60%到50%之间,月波幅在10美元一桶到40美元一桶之间。这种频繁的价格波动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14]因此,IMF估计,如果石油价格持续一年提高10美元,一年之后全球GDP将下降0.6% 。这主要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使得产品价格上升,而假设需求并没有变化,价格上涨将带来利润的减少。与此同时,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石油消费国收入水平减少,所以总需求和总供给都减少。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股票市场波动,石油价格上涨将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开战之前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但是,开战之后石油价格开始回落。大多数学者和机构的预测认为2003年石油价格不会超过28美元一桶。这主要是从石油的供给情况分析的。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占探明储量的10.7%,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伊拉克每天的产量是240万桶,其中200万桶是出口的。石油供给方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委内瑞拉2002年12月爆发大规模罢工,沉重打击了该国的石油生产。在罢工之前委内瑞拉每天的石油产量为267万桶,其中230万桶出口,到12月底已经锐减到50万桶。委内瑞拉的石油减产对美国的影响比伊拉克战争带来的石油减产影响更大,因为美国每天要从委内瑞拉进口165万桶石油,占美国进口石油的13%。伊拉克和委内瑞拉加起来,每天的石油产量大约为430万桶。除伊拉克和委内瑞拉之外,欧佩克的剩余生产能力是330万桶。其他产油国家如俄罗斯、挪威和墨西哥已经接近生产能力极限,增产的空间不大。据估计,如果需要,沙特阿拉伯可以在3个月之后再动员每天100万桶的石油生产能力。除此之外,战略石油储备也可以缓解油价上涨的压力。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国共有1280亿桶战略石油储备,可以连续3个月每天提供800万桶石油。[15]

  但是,近期内石油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也无法完全排除:(1)欧佩克在1990年的时候剩余生产能力达到600万桶,现在已经远远低于当时的水平;(2)美国石油机构(API)的数据表明,美国的石油库存已经降低到26年来的最低水平。按照API的分析,如果石油库存少于27000桶石油带来短缺。美国的 refineries 得不到足够的石油。2002年冬天寒冷使很多国家石油储备大量下降。[16](3)委内瑞拉石油减产近期内难以恢复,另一个产油国尼日利亚2003年面临选举年的潜在政治风险,都给未来的石油价格增加了不确定性。

  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Larry Lindsey指出,战后伊拉克将每天增加300-500万桶的产量,充足的石油供给将带来石油价格下降,有利于美国经济。但这种预测显然过于乐观:(1)即使美国很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石油的产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迅速增加。如果恢复到伊拉克在联合国制裁之前的产量,即每天大约350万桶石油,估计需要2年的时间,如果将产量增加到每天600-800万桶,需要大约6-8年的时间,并且要追加投资300-400亿美元。(2)战后的政治和法律问题将非常棘手。比如,按照国际法,占领军没有做出长期商业承诺的合法性。但是石油公司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政权,能够在合法的框架内保护其产权。因为石油投资一般动辄数十亿甚至更多,而且回报期会等到10-20年后。在开战之前,联合国是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托管人,负责监督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并决定出口收益的使用。战后谁将拥有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在各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之前,投资者将继续持观望态度。[17](3)伊拉克原来和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均有合作,尤其是俄罗斯和法国的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有巨大的投资。据估计,俄罗斯的石油公司Lukoil在伊拉克就拥有多达110亿桶石油的油田,其合同价值400亿美元。在联合国制裁期间,美国的石油公司由于受到本国政府的限制,基本上没有进入伊拉克。战后围绕伊拉克的石油开采如何在先来者和后来者之间进行分配,各国的利益分歧将更加激烈。[18](4)一方面,美国政府声称伊拉克的石油将用于战后重建,伊拉克的石油属于伊拉克人民,另一方面,很难设想美国的石油公司面对世界第二大的石油储备会不动心,尤其是北海的石油生产成本是每桶3-4美元,而伊拉克则只有97美分。美国政府将面对一个两难选择:放弃伊拉克石油将失去石油公司的支持,把伊拉克石油送给美国的石油公司将失去道义。(5)战后的伊拉克政府和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许多地区,随着民主化的程度提高,普选后出现的政权反而更容易出现反美的情绪。科威特至今也没有将石油产业中的上游产业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委内瑞拉选举之后上台的也是左翼政党。伊拉克新政权会对美国俯首帖耳吗?随着新政权羽翼丰满,很可能会有更加反美的政策以提高自己的权威地位和合法性。海湾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纷纷支持美国,但是,这一次,阿拉伯国家仍然对美国冷眼旁观。

  经济全球化是否会由于这场战争走向终结?

  据估计,伊拉克重建的费用将高达1000亿美元,这块诱人的蛋糕将主要由美国的公司享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3月26日在国会发言时明确指出,美国不会把对伊拉克的控制权交给联合国。在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尽的时候,从美国国际开发署提出的总额为9亿美元的初期合同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美国公司占据了主导地位。法国一直是伊拉克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但是它的反战立场将使得其在争取战后重建的订单时几乎被排挤在外。俄罗斯也处在一个类似的尴尬局面,它想要讨还伊拉克所欠的大约80亿美元的债款都很难。英国尽管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但是英国的跨国公司还是发现,它们往往只能等待美国公司拿到订单之后的转包合同。经济合同被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可以设想,美国在分配战争好处的时候将会“政治挂帅”,以战争期间各国的态度决定利益的肥瘦。

  战争带来的影响比战后重建中的政治分肥更深远。这场战争的直接结果是,大西洋(资讯 行情 论坛)两岸的分歧在加大。这并非始自伊拉克战争,由于美国一贯奉行单边主义,也由于全球经济处在结构调整的动荡时期,美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时有发生。美欧之间在农业补贴、环境保护、外国直接投资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并一度诉诸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比如,2002年3月,小布什总统根据美国201保障条款,对进口钢铁征收最高达30%的关税,引起世界各国包括欧盟的强烈反对。2002年5月,小布什总统又签署新的农业法,大幅度提高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这加剧了美欧之间由来已久的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补贴摩擦。欧盟一直实行共同农业政策,遭到了美国的多次攻击,这次美国增加农产品补贴,欧盟正好鼓噪攻之。欧盟还对美国的外销公司法非常不满,该法允许美国公司通过其海外子公司出口免缴该部分出口的所得税。欧盟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出口补贴,并向WTO提出诉讼。2002年8月,WTO裁决,欧盟可以对美国4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在WTO的新一轮多哈回合中,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在这场战争后变得更加激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仍然是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一轮多边回合能否顺利完成。欧盟在这一问题上持相对保守的态度,承诺在《农业协议》第20条全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谈判,但宣称在农业非贸易问题上不能让步,仍然要坚守共同农业政策,这与美国的激进立场形成直接的冲突。[19]可以预见,在战争结束后的WTO谈判中,欧洲代表和美国代表将由于美伊战争产生的疙瘩更不容易达成谅解。一旦WTO“多哈回合”没有达成有利于美国的协议,美国将很可能另寻出路。它将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双边谈判,通过双边协定来达到全球化的目的。这种事态的发展将影响到多边贸易体系的前景甚至存亡。如果仅仅从本轮多边回合的发展来看,如果投资、竞争、政府采购等“新加坡议题”进入谈判议程,将进一步增加中国根据WTO规则调整本国政策的压力,所以多哈回合进展的推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有利,但是,如果这次多哈回合谈判破裂,以至于使得多边贸易体系岌岌可危,对中国来说可堪忧虑。如果没有多边贸易体系,中国在面对美国这一强大谈判对手时将会处在更加不利的地位。

  此诚多事之秋。实际上,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全球化的步伐就开始放慢。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东亚金融危机之前流行的是“华盛顿共识”,认为只要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就会立刻创造出花团锦簇的繁荣。金融危机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学术界反思全球化和发展的关系?开放真的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吗?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自由贸易对一国经济有好处,但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这也给管制资本流动提供了合理性。美国经济的衰退进一步冲击了全球化的步伐。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犹如水落石出,各国的利益分歧开始暴露出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之间围绕贸易、汇率等方面的冲突越来越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从来就不是线性发展,而是遵循着起伏波动的发展轨迹。19世纪末期,全球化程度较高,但遭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化几乎要从一片废墟中重建。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才真正在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起点上加速前进,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97年金融危机。全球化为什么会呈现波动发展的状态?因为生产力提高和市场秩序扩展尽管是全球化的推动力,但这并不是影响全球化的唯一因素。如同任何社会结构变迁一样,全球化会带来利益的调整,影响到政策的选择。一旦有利益群体受到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这个群体就会试图影响政府决策,加强对内的保护,采取不利于全球化的政策。即使我们承认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仍然不能就此忽视变革的过程以及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调整。

  美伊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和战后重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大:(1)从石油进口来看,由于中国从伊拉克的石油进口在2002年才达到50多万吨,占全年总进口量的0.78%,因此战争带来的石油进口减少对中国经济并无太大影响。战后石油价格如果保持平稳,中国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从中东购买石油。但是,战争期间石油价格的急剧波动也提醒中国,需要加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2)按照粗略的估计,从1996年底至今,中国公司在伊拉克签订了40多亿美元的合同,已经执行的有10亿美元左右。从1986年至今,伊拉克政府和企业累计拖欠中国的欠款达13.46亿美元,其中贸易欠款4.66亿美元,劳务承包欠款8.8亿美元。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战后重建无法回到联合国框架内,中国在伊工程和欠款极有可能变成坏帐。[20](3)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主要利益将被美英等国瓜分,尽管在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上中国具有价格优势,但是由于这次战争重建存在较多的政治性因素,因此中国大型企业得到承包大项目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伊拉克战后对日用品的需求量将大增,中国的这些商品将更容易占领伊拉克市场。

  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影响在于:(1)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成为更加耀眼的“亮点”。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资本会继续追捧中国。2002年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第一次超过美国。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吸引外资比2002年同期增长59%,实际利用外资比2002年同期增长56%,这很难说是因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短期内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种引进外资的喜人形势背后,我们应该注意到,外资是否流入过多,如果世界经济逐渐恢复增长,是否会发生大规模资本撤出的现象。此外,全球股市和债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由于中国实行的QFII制度部分放开了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也由于中国资本管制方面存在的某些疏漏,流入中国的游资可能会增加,这对中国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操作均会带来一定的压力。(2)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是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牵引力量逐渐减弱,美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显露,而中国经济显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许多“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也影响到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和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当前的情况下,美国的注意力更加关注中东地区,无暇东顾,将为中国争取更宽松的外部环境。(3)如果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元持续贬值,将给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的外汇储备带来较为严峻的挑战。中国3000亿美元的储备中,估计有2000亿美元是以美国国债和公司债的形态存在的。如果加上中国企业的外汇存款和居民的外外币储蓄,那么中国所拥有的美元或美元资产总额不低于6000亿美元。美元贬值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意外损失。(4)受到伊拉克战争和近期爆发的非典影响,估计2003年中国的出口增长形势将更加严峻,增长率很难继续维持2002年的20%的水平。此外,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到中国的石油进口支出相应增加,这可能会使得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有所减少。

  总之,伊拉克战争可能会加剧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并影响到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加剧美国的单边主义,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经济政策冲突将更加频繁。中国经济必须做好相应的对策准备: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国内需求、加快东亚地区的贸易和货币合作、加强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对策研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