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界的“副教授现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11:56 中评网 | |||||||||
有一种现象久已引起我的注意,大小书评报刊以及报章杂志的书评副刊活跃了一批副教授、副研究员,而正教授、正研究员们少之又少。面对这个谜一般的现象,笔者先是叹惜书评界有如此重大缺憾,并抱怨编辑先生们疏于与正教授、正研究员们联络感情,缺乏敬业精神;继而又觉不妥,因为我所熟识的编辑朋友差不多都是那种慧眼识珠、耳听八方的人物,且能为得到一篇好稿低眉俯首,怎敢怀疑他们视宝库为蔽帚而不肯勤勉视事?一定事出有因,笔者试图胡乱猜测一番。
正教授、正研究员们一定工作忙。他们功成名就,社会上的应酬变多了起来,各种鉴定会、听证会、座谈会、新闻发布会要他们装点,各级领导的奇思妙想也需要他们找出学理上的根据;他们不会把此等光荣使命推给副教授、副研究员们,因为这些后生们学业功底尚需扎实。写一篇书评于名无补,于利无增,怎比得上赶一趟会?但是,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副教授、副研究员们或者因为没有名声之累,或者因为惶恐于自己的无知,便有时间读书,也想读书,读了书便要叫,便要写书评。 正教授、正研究员们也许自己忙于著书立说,顾不得他人写了什么大作。君不见,一些名人不是年年有新书上市么?或者一些正教授、正研究员们干脆不读书。君不见一些名家会写书,但却不会写论文;写了书,而通篇不见几条象样的文献注释,通篇都是自己的“思想”。不读书,又怎么写书评?也许有的正教授、正研究员们也在写书评,只是他们的大作太过匠气,编辑先生害怕读者消化不了,而不肯给出那珍贵的版面。这是妄自揣测,并没有为此向编辑先生作过讨教。但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不大读书,或者没有时间读书,便写不出灵动、鲜活、有性情的文章来,于是便不讨编辑的喜欢。如此一来,书评界便活跃了那些副教授、副研究员小子们。 正教授、正研究员们在学术界作官的概率要大得多。作了官没时间读书倒不打紧,要命的是作官的可能要求当兵的“向我看齐”,读书而又写书评,可能就成了一种冒犯。如此说来,那些热衷于写书评的副教授、副研究员们真是勇气可嘉。 当然,正教授、正研究员是从副教授、副研究员来的,但是,这里有一个时间差,过去的副教授、副研究员与今天的副教授、副研究员是不同的;过了坎儿的与没过坎儿的,也是不同的。想来这个道理不用笔者在此多费笔墨。 书评界的“副教授现象”是一种尴尬。说到底,这种尴尬与我们这个社会的评价机制有关,甚至与我们的整个社会体制有关。想一想,如果学者能靠真学问吃饭,而不需要把学问作为当官的“敲门砖”,更不把作官当作攫取资源的手段,我们能有这种尴尬么?相比之下,在国外常常看到名教授写书评,写文献综述,这不令我们深思么?说实话,我倒宁愿正教授、正研究员们也来写书评,由他们抢了副教授、副研究员们的这宗生意才好。 话说回来,笔者的确读到过一些由教授、研究员们撰写的好的书评,尽管它们太少。但杂文总是片面的,笔者顾不得些许例外,只能向他们表示歉意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