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党国英 > 正文
 
士多官多孰为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11:29 中评网

  士人,类同今之所谓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此一阶层之存在大大相异于欧洲古代社会。然则,中国历史对士人颇多诟病,不仅有如秦始皇这样的政治家屠戮士人,也有不少饱学之名士数落士人。与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在战争中刻意保护学者相比,我们的士人倒似乎常常是历史的替罪羔羊。

  批评士人的言论汗牛充栋,但堪为诵读之作并不多见。清代大文学批评家袁枚作过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一篇《原士》,说“士少则天下治”,又说“士既少,故教之易成,禄之易厚,而用之亦易当也”。证据何在?他说历朝鼎盛之时往往士人不多,而及至各朝末期,士人增多,朝政纲纪便要出乱子。如“周末士多,故秦散三千金而天下之士相与斗。汉末士多,故颂王莽功德者四十二万人。宋末士多,故淳熙、景德间三学之权与宰相抗,史嵩之、丁大全等皆畏之;及贾似道作相,加以餐钱,而上书者即称贾为周公、召公。”结论是:“士习之陋,一至于此,皆多之故也”。

  袁枚所言差矣!士人别于百姓,饱读诗书为其要者。既读书,便不免耳濡目染,潜意识中或许把典籍之教诲奉为圭臬;既读书,也不免拿古之贤人与今人对比,抨击时弊遂成习性。但士人之为人,若有大利诱惑,也不免趋之若鹜。至少多数士人无法避开追名逐利之窠臼。此乃人性使然,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其特殊性。中国本无稳定的贵族阶层,而“公卿大夫,非士莫为”,士人又出自百姓,百姓则受惠于中国“有教无类”的传统,有望通过读书科举而出将入相。中国政治传统又特别地“重农抑商”,而实则是重官抑民,士人惟作官才不罔半生寒窗苦读。这个传统不啻对中国社会之进步是一种抑制,对中国士人也是一种灾难。他们无法为自己建立一个保持独立人格的经济基础,不得不依附于官僚政治。

  袁枚颠倒了一个历史事实。中国每一个王朝末期,首先是官员大大增多。据葛剑雄的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人口年增长率一般是千分之七,而官吏和富人的增长率一般是千分之三十以上。这种不平衡增长必然伴随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总归有一天,农民再无力养活他们的“主人”,跟着就是一场农民起义。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官多则天下乱,官少则天下治”。诚然,士人在王朝末期的确也大大增加,但这是因为官多了,对士人的需求便大了,而士人的供应则由增加了的达官贵人的子女们补充,自然是少不了的。

  士人作官之后往往便不大喜欢那些未作官的士人。如果士人只有作官一途,一旦仕途蹇涩,便“转生嫉妒,造诽谤,而怨上之不我。上之人见其然也,又以为天下本无士,而视士愈轻,士乃愈困”(袁枚语)。这样的士人当然不讨官人喜欢。更有甚者,“士无思虑之事则不乐”,于是,士人的脑袋对官人来说便成了一种威胁,必欲摘除而后快。但是,说到底,没有一个王朝是士人推翻的;如果没有民不聊生的事情发生,士人能奈官人几何?当然,如果没有士人,也不会有一个王朝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士人能帮助起义领袖少犯错误。

  袁枚之论算不上正确,但尚未流于肤浅,而当今一些人对知识分子的责难则不仅肤浅之至,更有对官老爷拍马奉承之嫌。前些年改革有挫折,而近几年的改革也并不顺利,便常常听人指责是学者们出了馊主意。在社会转变时期,道德约束力下降本是一切民族在一切时代的必然现象,但却有人把板子打在一部分学者的屁股上。按照这类高论,改革开放前学者们紧闭嘴巴,却灾祸不断,浩劫不已,不知该如何论罪?

  当今某些人对知识分子的笼统责难与以往对士人的诟病一脉相承,是一种腐臭之论。士人或知识分子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历史上不乏高风亮节的士人,当今也多见如顾准、张闻天这样刚正不阿的知识分子。如果存在什么知识分子的整体倾向,也恐怕要从社会根基上找原因。在官本位的集权社会,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太容易被扼杀,有一批投上所好的知识分子本不为怪。当年有大人物喜欢放卫星,就有科学家论证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若干百分点便可亩产达万斤。这种情形下的知识分子多也罢,少也罢,并无大碍。当今社会走向多元化,政治家又提倡实事求是,知识分子恐怕是多多益善。真正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大多是官少士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在许多不同领域各显其能,而不致被官僚制度的“黑洞”所湮灭,是为社会之幸,民族之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