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钱请媒体监督”是对媒体监督的误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 16:56 中国青年报 | ||||||||||
朱四倍 据《江南时报》8月14日报道,佛山市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佛山市重大工程建设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对财政性投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工作意见(试行)》,以规范佛山市重大工程发包和建设行为,预防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工作意见(试行)》提出:“市政府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解决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中涉及的
初读这则新闻,还真以为政府为媒体参与舆论监督创造了条件,但细一琢磨,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试想:政府出钱请来的舆论监督能怎么监督腐败呢?反过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政府既然可以用钱请来舆论监督,那是不是也可以用钱让舆论监督走开?反正,花的是纳税人的银子,我需要你———舆论监督的时候,就用钱请你来,不用你的时候,就请你自动走开,大不了再给你一笔请你走开的费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是谁的悲哀?政府的还是社会的?如果说“政府出钱请监督”有积极意义的话,其负面意义更大。 政府出钱请舆论监督,实质上是对舆论监督的误读,忽视了媒体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信息公开和政府部门减少对舆论监督的排斥和抵制。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如果真在乎“在开展舆论监督中涉及的版面费、资料费、拍摄费、奖励费等专项开支”,就不是真正的媒体,也没有进行舆论监督的资格。 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需要什么?需要政府部门对所采访信息的公开,而不是阻挠乃至破坏采访,更不能对记者进行威胁和恐吓。为媒体采访创造条件,就是对舆论监督最好的支持。事实上,舆论监督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舆论对不良风气、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的渎职、腐败现象矫正、制约不力,另一方面,新闻争讼、新闻侵权不断增加,不正当干预、乃至压制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仍严重存在。就拿舆论监督的代表———央视“焦点访谈”来说,在1998年,该栏目的舆论监督内容一度占到47%。但这一比例在近几年不断下降,到2002年仅为17%。下降的原因不是缺少经费,而是不少部门采用不正当手段抵制采访,有时即便采访成功,也难播出。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的要旨在于,公民通过运用舆论工具发表自己的议论、观点和意见,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错误和渎职行为以及其他社会不良风气、丑恶、腐败现象进行评价或抨击,以达到对社会运行中的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舆论监督是以公民对客观事实的了解为条件的,不了解则公民的评价、抨击就成为无源之水;而公民对客观事实的了解,又是以一定的公开性为前提的,没有公开则公民的了解又成为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健全、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公开性程度。 舆论监督曾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是整个社会民主监督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政府要认识到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和影响并不是来自新闻媒介本身,而是来自新闻媒介所代表的人民的意志和呼声,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的新风尚,才不会出现“政府出钱请监督”的怪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