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权大责小”是经济发热之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 18:56 《外滩画报》 | ||||||||||
高辉清 在不少地方,尽管表面看来经济的主体是民营企业,但背后起主导作用的却依然是地方政府。 国家信息发展研究部战略处高辉清博士发表文章说:在中国前期的民营投资热浪中
首先,从权力上看,在中央严控措施下达之前,地方政府几乎拥有支配当地一切国有、公共资源的权力,在土地和水资源使用,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与转让,在城市建设与经营上,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可以自己说了就算,几乎没有什么上限或下限。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能通过自己给自己授权的方式,来将自己的权力极大化。 其次,相对他们的权力而言,地方政府所需承担的有关责任则非常不相称。他们可以将当地的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一次性消耗殆尽,而没有官员会因为损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受到惩处;他们可以扶植许多没有经过认真评估的项目上马,但以后因此而形成的呆坏账,却与之无关,因为“那是中央银行的事情”;在中央有关部门已经明确地发出了让经济适当降温信号之后,一些地方政府依然热衷于大干快上,也是因为他们看准了一点——即使将来有一天经济大厦轰然倒下,与他们也毫不相干,最终的责任将由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承担。 处于这种权大责小的“有利局面”下,地方政府自然而然地就会热心于介入各种事务中。 在不少地方,尽管表面看来经济的主体是民营企业,但背后起主导作用的却依然是地方政府,经济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机制运行,已无法再把它等同于正常的市场经济。 我们发现,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所上的都是产能大量过剩和国家三令五申严控的项目。这种项目从开工那天起实际就已经孕育了巨大的风险,企业家们之所以敢顶着巨大风险而上,原因无外乎两个:第一,一些人是因为对自己有自信,认为将来淘汰出局的将是国有企业的同行。第二,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尽管行业有风险,但他们个人却并没有风险。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只需将低价得到的生产要素倒卖一下,就可以获利颇丰。 有人对这种项目操作的基本特征给予了一个概括:“土地近乎免费,资金靠银行,赚了是个人的,赔了是社会和银行的。”这种投资模式只赚不赔,自然会让许多人趋之若鹜。从公开披露的一些事件来看,后一种投资模式数量还不少,尽管从份额上看还不能占主导地位,但却足以在本来正常运行的投资上添上一把火,使它由正常体温转化为发热、高烧。由此可知,之所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和投资者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博弈会急剧升温,根子都在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出了偏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