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大户”散架不是宏观调控的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 07:30 中国青年报 | |||||||||
鲁宁 大抵在3年前,我写过一篇《鲁冠球,半个政治家》的言论。说他讲政治,但与政治若即若离;说他研究政策,却总结合自身的产经、财经实践。每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或改革的某个关口,他总是恰到好处地站出来替民营经济代言,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使他成为各方均乐于接受的“民营经济发言人”。
前两天,鲁冠球再次发言,他说:“不是谁在‘卡’我们(指民企),而是我们还不是‘真老虎’。地位不是谁给的,是靠我们的有作为让社会来承认的。” 鲁冠球的谈话针对眼下宏观调控与民营经济发展,他用调控恰恰有利于民营经济更好发展的事实为宏观调控“正名”。针对因银根紧缩而使一批诸如“德隆级”的民企“大户”突然散架的现象,他认为这只是表象,这类“散了架”的民企本身就是“纸老虎”。 今年3月以来,各地确有一批民企“大户”在宏观调控中“散了架”。但是,这不是宏观调控的错,更不是宏观调控的“罪”!透过表象可以发现,这批民企“大户”可能是不讲诚信、不讲企业的社会责任而陷入道德危机;也可能是心太“燥”———明明只有百斤的力气却非要挑三百斤的担,死于不切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平日里,这类“大户”借市场与官场、经济与政治、权力与法律的边界尚不清晰,靠到处拆借资金演绎“资本游戏”,硬撑“门脸儿”。一遇国家严肃纲纪———扎紧信贷口子了,怎能不死? 我还想说,这类所谓民企“大户”,实乃长在国家经济体上的“肿瘤”,快快割除反倒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对近期纷纷出事的民企“大户”再作个案分析,还不难发现另一个事实:即他们“散架”的原因还往往是“经营业绩危机”、“资金危机”、“多元化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共同作用。其中的逻辑关系通常是: “经营业绩危机”——主业不实而举债,债多了再打多元化经营之“牌”借新债,等到债务缠身日,道德危机已无从避免…… 我要说的是,做企业,主业一定要夯实;等到主业做大了,多元化是自然且必要的选择。即便不搞跨行业经营,也得向主业的上下游延伸。问题是,多元化弄得不好是“陷阱”。鲁冠球上世纪80年代就玩“资本游戏”,但3次受挫3次“免死”。何故?得益于其善于拿捏分寸,量力而行。其次,还得承认,也确有一批“小”民企在宏观调控中被逼到绝境,这也不是“卡”字使然,而是国家抬高行业技术准入和防污染门槛使然。 讲经济运行质量,讲发展的可持续,这些举措不但有必要,尤须长期坚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