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危机中的改革契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6:22 中评网 | |||||||||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性的突发事件,牵动全局,影响全局,搞不好甚至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社会危机。这主要是由三种情况所决定的:第一,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进程中,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可能引发经济风险和社会危机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加。第二,经济体制转轨中,传统的治理机制处在一个全面的改革之中,新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这就使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性灾害的机制不健全,容易在灾害发生之初,处于被动状态。第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加强同国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应对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面临“两难”选择。例如,政府职能处在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之中,一方面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的政府职能比较强,一方面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为主的政府职能相当薄弱。经济转轨中,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就要强化其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抗击非典之初,之所以出现应对机制不健全,某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工作不力,从客观方面说,反映了中国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处在“两难”境地的一种状态。这说明,此次抗击非典,反映和暴露了我们某些体制方面的缺陷。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会在压力的推动下,加快改革。 一、政府改革的契机 适应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政府职能转换应当从优先经济目标向优先社会目标转变。主要的道理是,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前提。为此,政府应当在就业、社会保障、市场秩序等方面,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建立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这次非典危机再次表明,政府把自己的职能定位于优先解决各类重大社会问题方面,是相当迫切、相当重要的一件大事。同时,抗击非典的过程,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机制建设上面临着许多应当解决的问题。第一,政府危机管理的机制建设;第二,政府公信力的机制建设;第三,政府财政资源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第四,政府信息披露机制建设。总结抗击非典危机的经验教训,加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机制建设,就会推动和加快政府改革,并由此明显地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另外,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尤其在全球化时代,这些信息不仅关系到本国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直接同外国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相联系。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国际国内的经验都证明,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和客观地披露信息,比什么都重要。相反,任何瞒着不报,或者漏报和少报,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在开放社会条件下,信息披露的渠道很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突发事件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适应这样一种客观趋势和实际需求,应当从这次非典危机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契机 这次非典的爆发,暴露出我们现行的医疗体制同抗击非典疫情的严重不适应性,也暴露出这个体制的某些严重缺陷。这次非典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市,如果发生在农村,鉴于农村医疗的现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现在,严格防止疫情向农村扩散是极其重要的。在非典危机的压力之下,应当严肃思考现行医疗体制的改革。例如:第一,加强农村公共医疗的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村医疗体制;第二,加快建立公共卫生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第三,建立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公共保障机制。由此进一步建议,我们应当尽快解决包括医疗体制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中的各类重大问题,这是我们应对各类社会突发事件最重要的基础工程。 三、社会改革的契机 在开放社会的条件下,应对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参与,有许多事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应当相信社会的力量,扩宽社会参与渠道。抗击非典,战胜非典,并不是可以靠政府的号召和作用,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一个比较发达的民间社会,它与国家力量之间能够形成协调互动的良性关系。 建议:第一,尽快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分担防疫工作的社会职能;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民间组织,使他们在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抗击非典,应当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组织和民间社团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有效的形式,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并由此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第三,支持国内相应的民间组织与国际性专业组织开展抗击非典的合作。 目前国内还较少有相应的民间组织与国际性专业组织和国际志愿者组织接轨,而能够吸收各类捐助的民间基金会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